虎头鞋虎头帽、木版年画、古琴、唐流彩、剪纸等在西安传承千百年的技艺走进陕西省图书馆高新分馆,在书籍之间绽放属于根植于民间传统文化的风采——2月18日,陕图存真·和美非遗新年展完美落幕。众多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表示,此次非遗展览走进图书馆,不仅向读者们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一次非遗知识的分享会。
中国人骨子里的工匠精神与多元的生活美学自古以来就在细微之处展现中国人的智慧。今年春节,是第一个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的非遗之年。越来越多的中国非遗,正在成为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文化瑰宝,在新的时代继续闪耀文化之光。
1月1日起,陕西省图书馆高新分馆内秦腔脸谱、唐三彩、木板年画各显风采,精致绝伦的剪纸剪出了长安唐诗的风韵;国家级非遗项目皮影和澄城刺绣布艺尽显关中地区民间文化的审美观念;古朴别致的泥叫叫、关中浮雕彩塑、古琴、板胡、二胡……展览期间,这些精美的展品深深吸引着每一位读者,让人们触摸非遗、感受非遗,感知与先辈们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对话的过程。
此外,在二层特别设立的非遗文献展依托陕西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丰富的馆藏文献,包括非遗申报书、非遗名录图典、非遗实物等,犹如一部无声的纪录片,记录着非遗项目的诞生与发展,展示陕西省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
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鱼化泥叫叫制作技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杨帆告诉记者:“作为一个非遗传承人,我们不但要坚守传承的本质,更要深耕其文化的精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铺垫好传承的根基,成为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源泉。我们还要武装我们自己头脑,跟上这个时代的列车,与当代社会融合共生,拓展我们的朋友圈,壮大我们的传承圈。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已经找到了我们共生的方式,希望我们砥砺前行,共享美好的传承未来。”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