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乾陵景区游客中心服务大厅咨询、办理业务。
本报记者 张佳仪文/图
除夕清晨,天色未明。父亲驾车载着我在福银高速上一路向西,朝家乡乾县方向驶去,车内仪表盘显示时速120公里。
我打趣他是“思乡之情溢于‘仪表’”。
不多时,道路前方忽有一座形似“双乳”的山峰撞进了我们的视野。“那是梁山,乾陵就是依它而建。”父亲介绍,“梁山由三座山峰组成,北峰最高,南面两座峰较低,东西对峙,所以南面两峰又叫‘双乳峰’。你看,乾陵像不像一位睡美人?”
父亲降低车速,好让我看清远处的乾陵。说话间他的脸上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笑意:“咱们乾县人看见乾陵,就知道离家不远了。”
乾陵是父亲的骄傲,每每提及便难掩激动。而我自小在西安长大,乾县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个春节限定的“打卡点”,来去匆匆,鲜少停留,自然很难对乾陵有什么特殊的情结,何况儿时那为数不多的几次游览经历也实在谈不上美好。
那时候跟着家人游览乾陵,总能碰到用浓重乡音揽客的私人导游,其讲解内容多为野史,定价也颇为随意。去往北峰峰顶的路途崎岖,爬坡过坎不说,还很容易踩得满脚泥。附近村民牵着自家披红挂绿的马匹,一趟趟把游客往峰顶上运,他们的钱包虽然鼓了,却无暇顾及地上的马粪,给步行上山的游客留下一地“惊喜”。
我这样说,父亲有些不服气。他说乾陵景区现在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今非昔比,一定要我重游乾陵,改变刻板印象。
我将信将疑,在大年初一来到了乾陵景区。
下车后,记忆中半山腰上尘土飞扬的停车场,已经铺上砖石变得干净整洁,停车也有专人引导,秩序井然。
抬头看,面前的仿唐建筑——乾陵景区游客中心映入眼帘,大厅内宽敞明亮,除具备售票、咨询、讲解、休闲等基础功能外,还设有唐装汉服体验馆和VR体验项目,为游客打造沉浸式盛唐旅游体验。
不仅如此,景区还重新规划了游览路线,将原先分散的乾陵陵园,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墓园以及乾陵博物馆5个文化区域,通过步道和流动发车的景区大巴串联成一个整体。游客既可以一次性游览所有区域,又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区域下车观光,最后只需要回到车站乘车,景区大巴就会将游客安全带回游客中心。
“姑娘要讲解吗?”我转身看到一个面带微笑的人,原来是讲解处的工作人员。“要!”我点头答应,决心重新认识一下现在的乾陵。
我的讲解员是个“95后”小伙,本科学历,普通话讲得字正腔圆。从乾陵博物馆到仿唐地宫,从唐高宗李治到女皇武则天,他对每一件藏品、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都如数家珍,听完让人深感不虚此行。
每到一处,我都拍下许多照片。取景框里的乾陵景区,有新铺的石板路,有平坦的无障碍通道,有中英日韩四种文字标注的指示标牌,有全天热水供应的洗手间,有人头攒动的文创商店,还有随处可见的面带微笑的工作人员。
要说遗憾当然也有,这次游览恰逢无字碑和述圣纪碑修复,北峰也因为积雪路滑无缘一见。
但很快我又释然了,我确信我会再次回到这里。届时,我会带上二三好友,再向他们介绍我的家乡是这样的令人骄傲。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