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全集》——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璀璨明珠

时间:2024-09-29 10:33:01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西安碑林全集》——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璀璨明珠

《西安碑林全集》——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璀璨明珠《西安碑林全集》新书发布会现场

92edf552-d0a5-42d7-b06b-2e9c95fe479a.jpg.2

《西安碑林全集》新书发布会现场。

46ee9796-4b6c-432b-9e29-17f717e39af6.jpg.2

《西安碑林全集》七类十八卷。

52a66d7a-c668-4df9-a2e3-198f9acf4547.jpg.2

《西安碑林全集》新书发布会。

在近期举办的《西安碑林全集》新书发布会上,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评价:“西安碑林博物馆里边所有的藏品,关乎于中国人的文字,关乎于中国人的思维,关乎于中国人的审美,关乎于中国的文化”“出版《西安碑林全集》,那就是大事情……”

《西安碑林全集》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携手西安碑林历时十年而打造的经典图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开成石经卷》《碑刻碑帖卷》《墓志卷》《画像石卷》《石刻图画卷》《造像卷》《经幢卷》组成,共七大类十八卷,收录西安碑林馆藏有文字的石刻文物2500件(组),原石拓片5000余张,横跨2000多年,可谓一座移动的“纸上碑林”。

据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社长刘东风介绍,《西安碑林全集》不仅是一部学术巨制,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出版《西安碑林全集》,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从2013年立项起,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便立下做“传世之书”的高远目标,将其列为重点工程进行攻关。西安碑林集全馆40多位专家参与编纂,十年间多次修改、审核,可谓“十年磨一剑”;出版总社制订专项出版计划,集聚优质资源,配备专业力量,立足长远,持续深耕,精益求精。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之下,历时十载,终成此卷。

据西安碑林博物馆原馆长、《西安碑林全集》主编赵力光介绍,此次《西安碑林全集》收录石刻文献数量庞大,分类明确,序列完整,且《画像石卷》《经幢卷》及《石刻图画卷》中部分文献为首次公开出版,因而具有收录全、资料新、价值高、艺术美、制作精的特点,值得收藏。

西安碑林被誉为“历史文化的宝库,书法艺术的殿堂”,丰碑林立,名家荟萃。西安碑林及《西安碑林全集》既载负着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传递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又记录着世界优秀文明,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

千碑巡礼化书卷,卧游其间何壮哉!《西安碑林全集》使西安碑林从固定的文化宫殿,变为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行走于世界的便携宝库,必将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推进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

守正创新:中华文化主体性保持的密码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能够连续发展的原因在于其拥有强大的文化主体性,而文化主体性的保持则有赖于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自觉坚守。这一点在西安碑林中也可见一斑。如,西安碑林的源头《开成石经》是中国古代保存最早、最完好的儒家刻经,是儒家经典的国家正本,是当时浩大的文化工程,唐文宗朝举各方之力,用四年时间完成,传之后世,影响深远,为后人研究儒家典籍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版本,是一件弥足珍贵的国之重宝。

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与秦朝统一了文字密切相关。文字是中华文明和文化传承的最核心的要素。中国古代的碑刻,真实而直观地反映了汉字演化发展的历史,而西安碑林则是汉字发展史的集中展现。各类书体如篆、隶、楷、行、草完备,书法大家灿若群星,李斯、蔡邕、怀素、张旭、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都留有名碑墨宝。大量法刻名碑承载的书法艺术是最具中华传统文化特点的艺术门类,其历经千年风雨仍蓬勃发展,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文化坚守。如《集王圣教序碑》,是唐代弘福寺沙门怀仁集书圣王羲之字,历时二十四年完成。千年来,王羲之的真迹难觅踪迹,但《集王圣教序碑》的存在为我们今日研究王羲之书法提供了宝贵资料。二十四年的坚持,成就千年的屹立不倒。这种坚守和执着,正是千千万万中华文化传承者的缩影。在新时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历时十年而出版的《西安碑林全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更具意义。

开放包容: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生生不息,是因为其既不断巩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又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如《开成石经》中的《春秋公羊传》有一个重要观点,即以文明程度来区分夷夏,而不是把种族作为评判标准。同时,经过长期融合,最终能够彻底消除夷夏之别,达到“天下远近小大若一”的理想境界。西安碑林藏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所刻《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字记载了唐时近一个半世纪内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及其教规教义,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最早碑石见证。碑文提到波斯景教士伊斯曾在唐德宗朝任“金紫光禄大夫”“试殿中监”等职。《米继芬墓志》记载了唐永贞元年(805)昭武九姓中的米国人米继芬的父亲突骑施以质子身份来到唐朝,唐朝给予其高官厚禄。米继芬家族虽来自祆教盛行的粟特地区,世代却信奉景教,这方墓志可以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参读。此外,唐《梵汉合文陀罗尼真言经幢》是唐代中国人和尼泊尔人民友好交往的实证;唐《不空和尚碑》记载了一个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国的经历和密宗经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师承关系。《造像卷》更是直观地为我们展示了佛教从外来宗教逐渐演变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的历史进程。

中央文史馆馆员、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评论:“西安碑林除了承载中国文化,也记录了世界文化。《西安碑林全集》把各种图像的资料、文物的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收录,工作做得非常仔细,让我们读书人也能非常方便地使用。”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评价:“西安碑林是古今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媒介,见证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西安碑林全集》历经十年出版,是一部精品力作。”

中华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将各种外来文化以及受这些文化熏陶的各族、各国优秀人才兼收并蓄,包容了他人,也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

以人为本:中华文化的底色

任何一种文化,都要回答一个文化底蕴的问题,即以什么为“本”?是以人为本,或是以神为本,抑或以物为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色和文化底蕴就是一以贯之地贯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画像石卷》中收录的汉代画像石,所呈现的亡灵世界是一个马驰牛走、鸟飞鱼跃、凤舞龙潜、神人共处、百物交错的世界,一个极为丰富、饱满,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异常热闹的世界。《墓志卷》中收录了序列完整、数量庞大的墓志,包蕴了古人对生命的思考、对宇宙的认知、对命运的抗争。志尾不厌其烦地历叙志主子孙婚嫁情况,蕴含着古人瓜瓞绵绵、子孙昌盛的美好愿望。

因对生充满着希望,中华民族遇到问题都主张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主张自助者天助,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开成石经卷》之《周易》篇)。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已经内化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前行,且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承,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底色,将为中华文化的革故鼎新提供源泉与保障。

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多样开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实施以大项目带动的学术精品战略,聚焦主题主线,发力源头原创,立足陕西,放眼全国学术界、文化界专家学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国家重大社科成果的转化与产出,打造各具特色的学术精品线,出版了《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丛书、“中国古代园林文学文献研究”丛书、多卷本《中华茶史》等多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在陕西地域文化方面,总社以陕西丰厚独特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丝路文化、自然文化等资源为依托,出版了《红色延安口述·历史》《陕西通史》《西安碑林全集》《西安城市史》《秦直道》等一大批具有规模和影响的标志性产品。以十八卷的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西安碑林全集》为例,《西安碑林全集》是反映中国独有的汉字文化、书法文化和石刻艺术等的代表性之作,是赓续历史文脉、弘扬中华文化精品之作,是总社在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上持续深耕的结晶。

出版纸质图书的同时,总社成立了文创工作室,深耕和依托陕西省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结合其社科文化图书产品线,开发与历史文化教育相结合、有深度有趣味的系列文创产品。另外,总社创新数字出版,开发了汉籍数字图书馆、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中华茶文化数据库、中国墓志科研开放平台,打开了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化经营新格局。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供稿/图)

编辑:呼乐乐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