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光门门道遗址——遥想千年此门中 万国衣冠相映红

时间:2024-08-14 10:01:12  来源:西安晚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含光门门道遗址——遥想千年此门中 万国衣冠相映红

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的落成,旨在保护隋唐含光门门道、城墙断面和过水涵洞遗址这三大遗址,其中的隋唐含光门门道遗址更有着“镇馆之宝”的美誉

24b5ab6c78ab06d93f91d1747661abd2.jpeg

含光门门道遗址(局部)

4817eea7add9201a0527c3a7a89d8499.jpeg

8e9a00274ede9b555ff73773d434f69a.jpeg

城墙断面遗址

fd736f6d990b10a11c4cb0dd0fb3f8db.jpeg

过水涵洞遗址

47c3359942be992816a7a5410019a951.jpeg

含光门复原模型

对西安人而言,城墙的意义十分特别,既有根植于心中的自豪,亦有游子归乡般的牵挂。所以,当2008年9月27日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开放后,也就自然而然备受市民和游客的关注而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城墙的每个城门,都有着一段往事,含光门自然也不例外。

含光门的“含光”二字出自《易·坤》中的“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表达了包容、光大的理念。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的落成,旨在保护隋唐含光门门道、城墙断面和过水涵洞遗址这三大遗址,其中的隋唐含光门门道遗址更有着“镇馆之宝”的美誉。

使用了700多年 随后封存了近700年

西安城墙的南城墙,从东至西共有七座城门,含光门是位于最西侧的一座城门。

夏日炎炎,记者走进了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从现代的西安一秒进入了盛唐时期的长安城。

唐代的长安城,是中国古代乃至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宏大、规划最严整的伟大都城,盛极一时,含光门里则是唐代的皇城。历经千年的岁月沧桑,大多数唐代的城门早已不见踪迹,而这里作为唐长安城考古现存的、保存最完好的城门遗址,依旧在默默诉说着昔日长安城的富丽与繁华。

唐长安城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内设三省、六部、九寺等重要机构,与居民住宅严格分割。皇城以北为宫城,供皇帝听政及居住。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环卫着宫城和皇城,是百姓和官僚的住宅区,其中东、西市为商业区。隋唐长安城作为隋唐两朝的首都,由皇城、宫城、外郭城、禁苑、坊市组成,含光门就是唐皇城墙南墙偏西的城门。

据史料记载,含光门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门内左侧是大社和郊社属,掌管国家的各项祭祀活动;右侧是鸿胪寺和鸿胪客馆,负责管理外交和民族事务。

博物馆馆员吴遥告诉记者,含光门是长安城的外交之门、礼仪之门、商贸之门,“‘外交部’鸿胪寺和‘国宾馆’鸿胪客馆就在门内东侧,所以当时的外事接待活动都在这一带举办。可以想象,来自世界各地肤色、语言各不相同的使节,都是从这里进入长安城皇城,可谓政商云集、群星闪耀。含光门街两侧还分列了太史监、御史台、司农寺等众多行政机构,城门外的太平坊更是当时达官名流的居宅集中地。含光门与鸿胪寺、鸿胪客馆、西市共同构成了唐代中外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

作为一座被赋予了诸多含义的城门,含光门使用时间长达700多年,但随后它被包砌在拓建的城墙之内,封存了近700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西安整修城墙时发现了含光门遗址,经过考古发掘保护正式开馆后,隋唐含光门门道遗址、城墙断面遗址和过水涵洞遗址等才得以被公众一睹风采。

门道遗址旁边过 盛唐气象扑面来

参观含光门门道遗址前,在吴遥的建议下,记者先参观了城墙断面遗址和过水涵洞遗址。

城墙断面遗址位于含光门西侧,呈下大上小的梯形。经考古学家对其结构、土质、土色的分析,将断面遗址从早至晚分为隋唐期、唐末五代期、宋元期、明清期、现代修葺层五大历史时期,这处遗址通过断面的层次结构,立体地展示了西安城墙的演变史。一层层黄土夯筑的城墙,历经了多少的沧桑,依旧在向今人讲述着千年的故事。

而过水涵洞遗址采用当时先进的砖构拱券结构,拱洞外南北两侧各埋设有大石条,石条上相对凿有三个菱形方孔,内插铁栅。含光门作为唐皇城城门,内为国家重要机关所在,戒备森严,在此安装铁栅,既能保证水流通畅,又以其狭窄缝隙防范外人从涵洞进入皇城禁区,还可过滤杂质垃圾,古人科学合理的设计让人惊叹。

正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参观完这两个遗址后,再看含光门门道遗址,感受会加深很多。虽然看似残缺,但却隐藏着唐代城门的许多珍贵信息。

含光门门道遗址有东、中、西三条门道。平面形状呈长方形,门道进深均19.6米,东西门道宽5.35米,中门道宽5.72米,门道之间隔墙厚均3.07米,中、西门道中间的隔墙残存高1米左右,而中、东门道之间的隔墙高7.95米。

据吴遥介绍,中门道为御道,专供皇帝出行使用,门道中部的石门限东端青石表面有阴文线刻的花纹,生动饱满。东、西门道为文武百官出入皇城的通道,砌砖简单粗略,磨损程度较高,且有多次维修的痕迹,判断遵循东进西出的原则。西门道至今还留有唐代路面清晰的车辙痕迹,在门限北侧的方形砖砌浅坑内发现的香灰,推断其为古代计时装置“火钟”。东门道保留着唐代、宋代两层路面,中间整齐地铺垫着方形的石块。研究表明,唐末时西门道和中门道被夯土封闭起来,只保留下东门道继续通行;宋代的时候,对东门道进行过整修;明代重修城墙时,将东门道也封了起来,含光门就此消失。对此,吴遥十分感慨,“也正因为含光门被包在城墙之内,其遗址才能保存至今,我们才得以领略大唐国门的气度。”

记者看到,整个含光门门道遗址的体量有半个足球场大小,透过它会让你不禁想象曾经的含光门高大宽阔、气势恢宏。从各门道内的灰烬和红烧土的遗迹看来,含光门被火烧过。换言之,门道遗址上曾有的门楼建筑、屋檐飞翘、回廊环绕,经过战乱和火烧,最终荡然无存了。

博物馆一层序厅,有工艺美术大师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现代考古成果手工制作的含光门复原模型:庑殿式楼阁建筑,城墙及城门为仿夯土过梁式结构,下有三门道,质地为木质……在吴遥娓娓道来声里,扑面而来的是雄浑的盛唐气象。

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盛唐

作为一个家在西郊三桥,却在太阳庙门上班的人,曾无数次穿越含光门,也曾为在城外非要绕个环岛才能再次出城的交通抱怨过,直到这次采访“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

我一直觉得这个名字很绕口,采访结束后,才知道为什么要强调“唐皇城墙”,严格说起来,应该说是“隋唐皇城墙”,可是毕竟隋代时间太短,相比于煌煌盛唐,隋代的存在感并没有那么强烈。20世纪80年代整修城墙的时候,发现了隋唐时期的含光门遗址。千禧年后,在含光门遗址的两侧,各开两座券形的门洞,绕开中间的古遗址,形成了新的含光门,对于交通来说,也许有不方便,但这何尝不是保护文物的最好方式。

在“宝物映长安”系列报道启动后,我采访过陕历博秦汉馆里的鎏金银竹节熏炉,采访过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里的秦右丞相印封泥,也拜读过同事采访的汉俑、石碑等,都无一例外是一件“宝物”,但“门道遗址”这种东西,确实是罕见,可是工作人员坚定地说:“隋唐含光门门道遗址就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它虽然没有和其他‘宝物’一样在展柜中,但含光门门道是目前唯一进行过考古发掘的隋唐皇城城门遗址,其考古发掘直接有力地证实了含光门的历史沿革,反映了我国古代城门的管理制度,是考证隋唐城门建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完整性、真实性、唯一性和普遍价值。”

岁月沧桑,采访中得知,含光门门内东侧就是“外交部”鸿胪寺和“国宾馆”鸿胪客馆,也就是我如今工作的地方。遥想千年之前,这里也曾云集着高鼻深目的世界各地的来使,他们是不是也对长安城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就像今天的我们也在向往着盛唐的长安城一样。如果他们能窥见未来,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呢?就是那句话:“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盛唐!”

西安唐皇城墙 含光门遗址博物馆

位置:位于西安市环城南路西段,是一座集遗址保护、专题陈列于一体的遗址类博物馆,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展厅总面积为3980平方米,主要展示隋唐含光门门道、城墙断面和过水涵洞遗址三处遗址,馆藏藏品1400余件。2013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特色:博物馆以含光门遗址展示提升项目为契机,创新、改进展陈方式,从观众角度出发,运用故事化、情感化的创意传播、数字化技术手段,通过遗址、文物和大量图片、多媒体资料,呈现西安城墙变迁历程、彰显“丝路外交起点”的重要价值,为观众营造沉浸式参观体验。

博物馆二楼设有临展厅举办各类特色展览,先后与多家文博单位合作,举办临时展览50余场。展览充分发掘遗址和馆藏文化内涵,并配合以研学互动活动、创新线上展示手段,通过自媒体推介、直播看展、VR全景展示、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增强互动、活化展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交通:乘坐6、16、18、35、224、251、311、402、405、407、502、509、604、608、800、921、922路公交车至含光门。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8:00—20:00。

编辑:呼乐乐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