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生体验秦腔表演
“太梦幻了!我真想把这顶凤冠取下来戴在头上!”见到中国秦腔博物馆里的各色秦腔盔帽,来自宝岛台湾的60余位青年学生被展柜里晶莹闪烁的“秦腔装饰品”所震撼。连日来,来自台湾各地的舞蹈学子们在西安学秦腔,观赏极富陕西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和工艺品,短短几天研学之旅,他们感受到秦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并从秦腔和腰鼓两种非遗项目中找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诸多相近之处。
陕西与台湾相隔千里,秦文化对于土生土长的台湾学生来说是截然迥异的两种氛围、两种体验,但又很容易从中寻觅到同频共振、精神共鸣的部分。
走进西安易俗社百年剧场,来自台湾的学生们跟着花旦和小生演员学起秦腔身段有模有样,动作挺拔且标准,干净利落,专业舞蹈功底的优势一览无余。掂起花枪腾空旋转,几乎一学就会,将花枪耍得虎虎生风、英姿飒爽。但手绢和水袖这种柔软的物体却难倒了大家,手绢转得起来却反复不得要领,水袖永远甩不出老师的韵味,总是在角度、力道方面差强人意。在老师不厌其烦地教导中,学生们觉得,秦腔绝活和中国传统舞蹈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台湾中国文艺协会理事暨舞蹈主任委员薛英娜表示,“一走进易俗社,看到剧场里的秦腔戏服和道具就有一种亲切感,好像回到了我们小时候在练功房里的日子,很多道具的用法,还有秦腔的动作、身段,跟我们中国传统舞蹈非常相像,我们能从秦腔里找到许多关于舞蹈的影子。孩子们玩手绢、甩水袖玩得特别开心。”
中国文化大学舞蹈系教授张永煜是第三次来到西安,还曾专程在易俗社看过文武兼备的秦腔表演,“秦腔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京剧、豫剧等等很多地方戏素材都来自秦腔,中国舞蹈从戏曲、武术、现代体操、芭蕾中间汲取了各种不同艺术门类的营养和精华,我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秦腔,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骨子里的相似感。我也会将秦腔作为舞蹈元素的灵感取材,比如从秦腔伴奏的音乐、秦腔基本功和一些特殊的身段中去选择适合的素材再加以创作,秦腔值得舞蹈创作者借鉴的内容的确不少。”
这一次“2024海峡两岸青少年舞蹈交流研习营”是中国舞蹈家协会对台湾地区暨港澳地区青少年的品牌交流项目,自2009年创办至今已在北京、青岛、呼和浩特、台北、高雄、花莲等地成功举办八届。这一次来到陕西的交流活动以“海峡两岸,共舞未来”为主题,为两岸青少年舞者搭建了“一对一”“舞对舞”“心对心”的深度交流平台。
在陕西省文化馆,旬邑剪纸、西秦刺绣、凤翔木版年画、安塞剪纸让台湾学生们对拙朴厚重、代表农耕文明的秦文化有了更直接的认识,一件件非遗手工艺品,作为秦文化的载体,对宝岛台湾的学生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让学生们更深度地了解到来自黄土高原的华夏文明起源。台湾体育运动大学舞蹈系行政助理周高进感慨道:“看到先秦传承至今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自信。因为,整个民族的自信必然来源于文化的传承,我看到面花、耳枕这些生活气息浓郁的手工艺品,理解祖先过去创造的繁荣生活,我们以后需要常来感受先秦文化,提升民族自信。”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