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簋。 扶风县博物馆供图
冬簋盖子上的铭文。 扶风县博物馆供图
冬簋盖子上的纹饰。 扶风县博物馆供图
6月5日,扶风县博物馆馆长汪玉堂介绍冬簋。 本报记者 李静茹摄
冬簋
姓名:冬簋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西周时期
出土地: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
年龄:2900多岁
户籍登记时间:1975年
现住址:扶风县博物馆
本报记者 李静茹
6月5日,记者来到扶风县博物馆,一进门就被一件带盖子的青铜器所吸引。凑近看,发现这件器物纹饰精美、造型别致,和平时看到的同类器物迥然不同。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叫冬簋,冬是这件青铜器主人的名字。它出土于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的一处西周墓葬,除了独特的外观,其腹底和盖子内壁还有相同的一百多字的铭文呢!”扶风县博物馆馆长汪玉堂说。
壹 一次偶然的发现
1975年,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村民偶然发现了一处墓葬。该墓葬共出土青铜器十多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就是冬簋。它也是截至目前发现的铭文篇幅较长的西周青铜簋之一。
簋是古人用于盛放熟食的器皿,也是一种礼器。按照周礼,青铜簋通常在祭祀和宴飨时与鼎配合使用,从而体现贵族等级的不同,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6月5日,汪玉堂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件西周青铜器的发现过程。
49年前的3月5日,一年一度的春耕开始了。庄白村村民白明科、白别升等人像往常一样给牛套上犁,前往村西南的地里深翻刚刚平整过的土地。地才犁了一半,两头牛就停下来不走了,白明科扬起鞭子向牛抽去。两头牛猛一用劲,拉着不带铧的犁向前冲去。随着“咔嚓”一声,村民发现铧尖因插入一件绿色的器物而被折断。
这一带靠近周代岐邑遗址,分布着许多西周墓葬和窖藏,已经出土过不少青铜器。经过仔细查看,村民发现这件绿色的器物纹饰精美,很有可能是珍贵的文物。他们随即将这一发现报告给当地文物部门。
扶风县博物馆派人赶到现场。考古人员在出土地点捡到贝币、蚌泡数枚,并发现一段墓葬残壁、棺椁和朱砂的痕迹。清理后,考古人员发现了十多件青铜器,冬簋就在其中。
“1980年4月,庄白村以北三四公里的老堡子村的村民,在一座西周残墓中发现了一件青铜簋和6件车马器。簋内铸四字铭文:冬作旅簋。考古人员根据铭文推断,器物制作者与冬簋当属同一人。”汪玉堂说。
贰 一件精美的器物
冬簋,通高21厘米,口径22厘米,腹围68厘米,腹深12.5厘米,重5.5千克,鼓腹,圈足,带盖,有双耳,腹底与盖子内壁铭文相同。
记者了解到,冬簋的双耳被巧妙地设计成立体凤鸟。这两只凤鸟鸟首高出器口,钩喙朝外,挺胸翘尾。盖子和器身均饰有垂冠凤鸟纹,以纤细的云雷纹为辅。凤鸟呈对称排列,凤冠华美,凤尾逶迤,作回首状。每一个凤鸟纹之间以兽头状装饰和下延至腹底的一条竖棱纹作分隔。盖子内壁及圈足底可见当初铸造时遗留的方形支钉和菱形方格浇痕。
“这种垂冠凤鸟纹是西周时期颇为流行的纹饰。冬簋上的垂冠凤鸟纹,鸟首相对,每只凤鸟外观构图完全相同,凤鸟巨目、钩喙、鹰爪、大卷翅,颈项饰鳞状花羽,还有三条冠羽,一条折向颈后,与鸟身相贴,其余两条向前下垂至地,形成大垂冠;尾羽有三条,与翼身相勾连,向上折卷然后下垂,呈现出婉转飘逸的优美姿态。”汪玉堂说。
从铭文和器物造型及纹饰看,冬簋的制造年代应是周穆王时期。器、盖分铸,簋盖、附耳、腹壁、圈足表面及耳上可见明显的合范痕迹。此外,冬簋腹底和盖内各铸内容相同的铭文。铭文章法整饬,行列宽舒,字字独立,笔画圆柔婉转,与商末周初的金文相比,图画意味减弱,着重文字线条艺术的表现,堪称西周中期金文书法的代表性作品。
西周中期开始,金文逐渐摆脱商代的影响,从图画的意念中独立出来,减弱了文字以粗笔块面呈现的形式,文字线条化、平直化特征强烈,着重线条艺术的表现。西周金文的审美标准开始形成,方中带圆的竖长字体成为定式。
“冬簋上的铭文笔锋隐而不露,字形柔和舒展,笔画均匀平滑。从整体看,铭文风格端庄严谨,章法布局行气森然,字距、行距无肆意杂乱,显现出强烈的理性与内敛,是同时期规整书风的典型代表。”汪玉堂说。
西周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灿烂的一章,充分体现了先民卓越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冬簋作为西周青铜器的典型器物之一,凝结了西周青铜器的众多特点,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依据,是中华民族遥远的记忆和永恒的骄傲。
叁 一封翔实的战报
“在商周奴隶制时期,国家最重要的事务就是祭祀和战争。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关于祭祀和战争的记载非常多。这些实物可以与历史文献互相佐证,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最真实的资料。”汪玉堂介绍。
冬簋器物造型别致优美,纹饰精美华丽,为西周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腹底与盖上的铭文相同,都是134字。铭文叙事详尽,记述了周穆王时期周人与淮戎之间的一场激烈战事,也记录了一位军事良将的荣耀时刻,是一封翔实的军事战报,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铭文大意为:西周穆王时期,生活在淮河流域的淮戎经常骚扰周朝。于是,在某年六月上旬乙酉这一天,周王命令冬率领周师抵御前来侵犯边境的淮戎。经过战斗,周军大胜,缴获了淮戎盾、矛、戈、弓、箭袋、箭、铠甲、头盔等135件,斩杀敌军100人,俘获2人,并救回被淮戎掠走的西周百姓114人,周王因此大加赏赐。在这场战斗中,冬毫发未伤。他认为自己受到了母亲在天之灵的护佑。为了纪念这次战斗,也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他为母亲铸造了这件簋,以示对亡母的感激之情,并希望这件青铜器能被子孙世代珍藏。
这件青铜器第一次详细记载了缴获的淮戎兵器,还包含西周文字、历法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西周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冬簋铭文的记载,让后人了解到当时战争的基本模式。它记录了抓获俘虏,审讯、了解对方信息,进行战斗部署、清点战利品以及战斗结束后的文字报告等内容,详细而客观。
“西周时期,周王朝常和荆楚、鬼方、东夷、淮夷等邻邦发生战争。与冬簋同时出土的还有两件冬方鼎,所铸铭文与冬簋铭文在时间、内容上相互关联,分别记载战争前周王授命冬率兵抵御淮戎和三个月后周王对冬的奖赏。”汪玉堂说,大量出土的青铜器,为了解这些战争的规模、交战形势、兵器种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对研究西周历史、地理、淮戎分布等情况起到重要作用。
冬簋铭文中提到的淮戎,又称淮夷。周王朝以武力控制了淮夷,迫使淮夷各国向周王朝缴纳布帛贡赋,提供劳动力。但是,淮夷不愿接受周王朝的压迫剥削,不断进行反抗,也屡次遭到镇压,冬簋也是研究这段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相关资料显示,冬家族世居周原,世代为将,侍奉周王朝,到冬时已六七十年,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当地应该是显赫家族,且有周王封赐的可以世袭的采邑和领地。”汪玉堂说。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