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宜君县哭泉镇的孟姜女像(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仵永杰摄
绿树掩映中的孟姜女祠(资料照片)。 本报通讯员 许建磊摄
孟姜女祠的工作人员在接泉水(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仵永杰摄
本报记者 仵永杰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其中,《孟姜女哭长城》内容丰富、流传广泛。山东、河北、陕西等地均为孟姜女传说的流传地。
人们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描画”孟姜女形象。在讲述和传播的过程中,孟姜女传说逐渐丰富起来。
陕西铜川的孟姜女传说讲述了孟姜女从出生到成亲,再到寻夫、返程、去世的全过程。位于铜川境内的孟姜塬村、孟姜女祠、扳转山等地均与孟姜女传说相互印证。
故事是有生命的
“最瑰丽最奔放的想象力往往来自民间……在神话的创造者那里,世界呈现出一种简洁而温暖的线条。”在以孟姜女传说为原型的文学作品《碧奴》的自序中,作家苏童对神话的理解直达本质。而流传于铜川的孟姜女传说,将奔放、率性等神话故事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铜川孟姜女传说自成体系,细节生动。”6月3日,在位于铜川市印台区的孟姜女祠,孟姜女传说的市级传承人秦陇华向游客讲述。
在传说中,孟姜女如有神力相助,一路上遇水搭桥、遇山开路,将丈夫的遗骨背回家乡。河流、山峦似乎能感知人情,大千世界的变幻更显孟姜女的爱之深、情之浓、义之重。
传说像一个巨大的“共享文档”。一代又一代的讲述者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对“文档”进行无意识、自由化的“编辑”。孟姜女传说无疑是经过多重“编辑”的结果。
“故事像动物一样,是有生命的。它会传代,会走路。只要传一传、走一走,它马上会有增入的新材料,也必然会有削除的旧材料。”20世纪30年代,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在研究孟姜女传说期间,这样解释“传说如何形成”。
顾颉刚考证,孟姜女传说的原型是《左传》中杞梁妻拒绝在郊外接受吊唁其丈夫的故事。《檀弓》一书为原故事增加的“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为孟姜女传说奠定了“哀伤”“哭泣”的总基调。《说苑》《列女传》中增加了虚拟情节“杞梁妻哭崩城”。
孟姜女传说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秦凤岗认为,经过一代代改编,“杞梁妻哭崩城”的故事发生了质变,由历史事实变成了虚构故事。铜川位于通往北部边塞的要道上,途经这里的民夫不满当时的苦重徭役,将“杞梁妻哭崩城”与秦始皇建长城相结合,便逐渐产生了孟姜女传说。
感天动地出“哭泉”
多数人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经典传说。但是,在铜川,孟姜女传说与当地地理山川、风土人情紧密结合,内容更为丰富、人物形象更接地气。
相传,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孟姜塬村是孟姜女的出生地。孟姜塬村至今还流传着“五龙聚会”“棒槌岭”“皂角树”等孟姜女传说的相关内容。“孟姜塬村地貌特殊、沟壑纵横,几乎每座山岭都和孟姜女传说相关。”孟姜塬村村民颜开昌说。
孟姜塬村皂角树的传说特别有趣。孟姜女离家北上寻找丈夫时,顺手将洗衣所用的棒槌插在门前。后来,棒槌长成了皂角树。皂角树果实有着和棒槌一样的功效,可以用来清洗衣物。所以,这里的人将孟姜女视为皂角树的创造者。
在孟姜塬村,道道山坡上都有孟姜女传说的影子,似乎她始终生活在村中。传说讲述者将孟姜塬村所处地理环境与传说结合起来,将故事原有的虚拟空间变为现实空间,也将原本朴素的景观进行艺术性美化与提升。
传说中,为寻丈夫,孟姜女离家北上。
背着丈夫遗骨返乡经过宜君县时,渴极了的她仰天大哭。哭声感天动地,一股甘泉汩汩而出。从此,便有了“哭泉”这个地名。
秦凤岗接触孟姜女传说,也是始于“哭泉”这个地名。20世纪50年代,在甘肃,秦凤岗读到现代诗《宜君县哭泉》时很震动。“我对这首诗印象很深,就将‘哭泉’这个地名记住了。后来我才知道,‘哭泉’是因孟姜女而生。”秦凤岗说。
一路上,孟姜女受尽艰辛,走到金山下时力竭而亡。后来,人们以金山为中心修建了孟姜女祠。在金山孟姜女祠门前,秦凤岗写下这样的对联:“泪泉不竭,姜女传说满华夏;殿宇重新,同官故里添神韵。”
黄土地上“长出来”的民间文学
秦凤岗介绍,到明代时,孟姜女传说大规模流行,妇孺皆知,不少地方兴起为孟姜女建庙的活动。
为什么孟姜女传说在明代流传广泛?
“当时,人们为了反对因修建长城而产生的繁重徭役,借孟姜女传说表达自己对封建制度的反抗。”秦凤岗说。
秦凤岗认为,我国各地的孟姜女传说若要追根溯源,大部分来自铜川。比如,云南个旧民歌这样唱:“低头吃水孟姜女,眼泪汪汪蔡伯喈。”可见,个旧民歌中吃水孟姜女的形象是受陕西哭泉传说的影响。而且,铜川与孟姜女传说相关的地名——泪泉、扳转山、一掀土等也被“搬”到各地。
近年来,铜川市依托丰富的孟姜女传说文化资源,在孟姜塬村打造“姜女故里·秦人村落”景区,定期举办秦文化主题活动。“姜女故里·秦人村落”景区还发展“花海民宿”“集装箱民宿”等民宿产业,建成一个从黄土地中“长出来”的田园综合体;推出作物栽培种植、农具制作等农耕研学课程,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农耕的魅力。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