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八日,韩平哲在秦俑工坊演示“兵马俑”制作过程。
5月28日,游客在秦俑工坊制作“兵马俑”。
本报记者 张斌峰文/图
5月28日,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的秦俑工坊里,负责人韩平哲将一团泥巴在手上使劲地揉搓了几下,然后放进模子里压,再打开模子,把粗制的“兵马俑”拿出来,用竹刀精雕细琢。五六分钟后,一个高约10厘米的“将军俑”便出现在他手中。
“年纪大了,手慢了。年轻时,我一天可以制作300多个这样的陶俑,现在每天只能制作100多个。”韩平哲说。
在韩平哲的秦俑工坊里,墙边摆满了木架子,木架子的上面是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兵马俑”,间或可以见到“仕女俑”和“战马俑”。
离韩平哲的秦俑工坊不远,就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那里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里,一个个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整齐有序地排列。陶俑形象各异、神态生动,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明珠。
“兵马俑是世界文化遗产,只能远观。我制作的‘兵马俑’,可以触摸。”韩平哲笑着说。
在秦俑工坊里,来访者不仅可以触摸一件件陶俑工艺品,还可以制作“兵马俑”,在触摸中感受历史的沧桑。
泥土卖出好价钱
韩平哲是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街道新堡村人,今年67岁。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庭贫困,韩平哲无法继续求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跟随当地的陶艺师傅开始学习陶器制作。
1974年3月,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发现。工艺精湛的秦代陶俑深深震撼了韩平哲,他专心地研究陶俑制作工艺,期待自己能做出“兵马俑”。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75年,韩平哲进入兵马俑考古队,参与兵马俑的发掘与修复工作,这让他有了近距离接触兵马俑的机会。
后来,为了谋生,韩平哲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门前给游客照相。在此期间,经常有游客询问他在哪里可以买到和兵马俑有关的纪念品。那时,游客只能在景点买到明信片。
韩平哲见到有游客拿着兵马俑工艺品。经过询问,得知游客是在西安市区购买的。韩平哲随后赶到西安市区,找到了制作兵马俑工艺品的工坊,就一边在此打工,一边学艺。
1983年,韩平哲回到临潼,开办了自己的工坊,开始制作“兵马俑”。
韩平哲在学习现代模具制作方法的同时,为了制作出不开裂、器型高大的陶俑工艺品,他苦心钻研,不断改进工艺,从选土到泥胎的制作、烧制、彩绘,每一步都反复斟酌,努力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有心人,天不负。1985年,韩平哲制作出“一号兵阵”,由于陶俑造型各异、形象逼真,让国内外游客爱不释手,这触发了他把作品出口国外的想法。之后,经他手出口的兵马俑工艺品令国外客户赞不绝口,订单纷至沓来。韩平哲把“兵马俑”卖到了欧美国家,把泥土卖出了好价钱。
特殊的教学场地
渐渐地,韩平哲不再满足于卖产品。
“我想着通过制作‘兵马俑’,如何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开来。”他说。
2010年,秦俑工坊开始推出研学活动。
让韩平哲始料不及的是,研学活动一推出,他的秦俑工坊就人气爆棚。每日8时至18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接连不断。
韩平哲与时俱进,研学课从最初的秦文化与秦代兵马俑制作工艺讲座,逐渐发展为包括“兵马俑”考古修复体验、“兵马俑”创意彩绘、造型泥塑高级定制、秦小篆书写学习等在内的一系列“套餐”。
为满足游客需求,韩平哲成立了教学基地。2016年,他在以往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对场地环境和设备进行优化,特别推出10个主题鲜明的教学设计,从发掘、制作、雕塑、烧制、彩绘工艺,到其他衍生文化教学活动,满足不同游客的体验需求。特有的外语教学设计,更是让外国游客对中华文化拍手叫绝。
无论春夏秋冬,秦俑工坊里总是非常热闹。每张条案的四周都围满了学习制作“兵马俑”的人。
来自上海的游客王轩雅说:“在秦俑工坊,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惊叹于古人超卓的智慧与技艺。”
据介绍,秦俑工坊教学基地目前有高级工艺美术师5名、经验丰富的讲师10多名、外语讲师1名。
让世界更形象地认识中国
1991年以来,韩平哲先后到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瑞士等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2020年,韩平哲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
技艺无止境。
在利用现代方法成功制作出兵马俑工艺品的同时,韩平哲还深入研究古法制作技术。
为了钻研古法工艺,韩平哲经常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兵马俑文物,揣摩秦代工匠的工艺和手法。为了看清兵马俑某个部位的细节,他经常蹲在那里琢磨几个小时,再回家不断地进行尝试。
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韩平哲不断培养新的传承人。经他耐心传授,很多徒弟学艺几年就能独立且熟练地完成制作工艺,并自主创办工艺品生产工厂。
“今后,我不仅会努力创作出更多作品,还将继续收徒授艺,让这项技术得以传承。”韩平哲说,他将不断探索,让更多更好的“兵马俑”走出国门。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