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肚痛帖》随性而书 天马行空

时间:2023-02-21 09:53:47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西安碑林《肚痛帖》随性而书 天马行空

叁 张旭与狂草张旭精通书法,以草书最为知名

95b53df5-7a60-42ab-89b8-a93c1568fb4e.jpg.1

《肚痛帖》拓片。 西安碑林博物馆供图

ac847854-e335-4b11-828d-f1f3edd784dc.jpg.1

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员李雅睿在讲解《肚痛帖》。 本报记者 赵茁轶摄

f75f5a2f-ce10-450c-a8e5-e0353a86c306.jpg.1

《肚痛帖》相关文创产品。 本报记者 赵茁轶摄

本报记者 赵茁轶 实习生 雷家乐 张可璇

被誉为“书法艺术的渊薮”的西安碑林博物馆,让不少热爱书法艺术的人流连忘返。2月10日上午,春寒料峭,冬意尚存。寒意却没有阻挡市民和游客前往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步伐。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展室,几名学生围着一块石碑仔细观察,时不时窃窃私语。“比我想象中的《肚痛帖》要小一些,我以为一整块石碑都是张旭的字迹。”还在读小学的韩雨薇说,“但是他的字好漂亮,有一种要飞起来的感觉。”

“《肚痛帖》是宋朝时期摹刻上石的。”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员李雅睿介绍,“这是一块合刻碑,上端刻石是彦修草书《寄边衣诗》和《入洛诗》。碑阴下方摹刻《肚痛帖》,约占此碑的三分之一。”

潇洒的落笔挥毫,生动的场景描写,寥寥数十字的《肚痛帖》仿佛带我们回到张旭书写此帖的情境里。

《肚痛帖》

名称:肚痛帖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公元1058年

现住址:西安碑林博物馆

壹 偶得的不朽名作

《肚痛帖》是唐代书法家张旭的代表作,全帖共6行,30字,似是张旭肚痛时自诊的一纸医案。此帖于公元1058年摹刻上石,碑刻现陈列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展室。第三展室陈列着汉代至宋代的碑刻,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如汉代的隶书《曹全碑》、隋唐楷书《颜勤礼碑》《郭家庙碑》、宋代的篆书《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等。各式书体的碑刻荟萃一堂,通过这些碑石,市民游客可以了解到我国书法艺术发展演变的概况。

《肚痛帖》的诞生大抵源于一次偶然的经历。有一天,张旭突然肚痛难耐,碑文中写道:“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大意为:突然肚子痛得难以忍受,不知是不是着凉了。准备喝大黄汤,对冷热都是有帮助的。可是病不是很重,这该怎么办?

书帖的内容显示出张旭的天真随性。通篇看此作,每一个字形的变化都有着极强烈的画面感。透过字迹,人们仿佛能看到张旭提笔写作时的模样。开篇“忽肚痛”三字独立分开,写得较为规整,字与字之间并非连接,非常方便观者辨认,或许那时张旭的肚子还未十分疼痛。而之后数字笔画开始互相勾连,绵延相接。因此,时常有人开玩笑问:“张旭写此帖是不是越写肚子越疼?”而仔细看遍书帖,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第2行至第6行,几乎都是一笔一行,笔画忽粗忽细,连绵起伏,走笔收放自如。字如飞瀑奔泻,时而浓墨粗笔如山壁,遒劲有力;时而轻柔细笔如丝线,连绵直下。写到最后两行,笔势如虹,可以想到张旭的书写动作也愈发夸张,以至于这几个字比开始的前3个字还要大两倍,最是狂放。

从头至尾,张旭的笔势愈发奔放,将草书的情境表现发挥到了极致。他越写越快,越写越狂,越写越奇,气势连贯,颠味十足。可以看出,张旭纵横豪放的情怀,在奋笔疾书的狂草中呼之欲出,令观者惊心动魄。

贰 极致的草书魅力

《肚痛帖》是张旭的代表作,艺术形态相比其他书法作品显得别具一格。从书法的角度来说,这幅作品颇具艺术欣赏价值,狂放大胆,将草书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用笔、结字、章法布局别具一格。

就书法的角度而言,如果每个字一味地圆转或者方折,就会显得有些许呆板枯燥,但《肚痛帖》中的字几乎都有方圆兼备的特点,笔画翻折。比如“忽”字先起笔为方,继而外拓圆转;“服”字偏旁的方折与右边的圆转手法反差强烈;第四行的“俱”字偏旁的折笔书写和右边的圆转形成鲜明对比。

草书的结字,也叫草法,偏旁部首都有一定的结字规矩。《肚痛帖》结字干净整洁、独具匠心。如“忽”“肚”二字以楷、隶笔意书之,字态中正稳健,饱满平和。而最后一行的“非”字却多次调整笔锋,写完左半边后舔笔,重新着墨书写。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不是写完一整个字舔笔,而是在中间停顿。尤其第三行“致,欲服大黄汤”几字连绵不断,绞转翻折,一气呵成而又变化多端,这些都能够看到张旭创作时的不拘一格。

古人写文章讲求起、承、转、合,而草书创作亦遵循此理。《肚痛帖》章法布局起承转合,用笔线条功力深厚。观看《肚痛帖》,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开头三字写得还比较规整,字字独立,随后的字就越写越快,粗细悬殊,疏密对比强烈,总体章法构成采取的是起、承、转、合的方式,极富有空间变化,细节处理技术非常精湛。比如第四行中的“热”字,笔画虽多但并不重叠,整体线条处理干净,可见张旭深厚功力。

粗与细、轻与重、断与连、虚与实的对立矛盾,仿佛在《肚痛帖》中得到了统一,呈现出一幅和谐生动、浑然天成的艺术杰作。韩愈评价张旭“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肚痛帖》作为手札的形式,书写时越随意就越自然。张旭的笔意率性灵动,有欹侧之势,这也和他写草书的状态有关。

张旭嗜酒成性,性格洒脱,不拘小节,与李白、贺知章等人被时人称为“饮中八仙”。他曾经在喝醉后以头发濡墨写字,又喜借酒力当众表演狂草,时常呼叫狂走而后下笔,酒醒后再看,自以为是神来之笔,因此世称“颠张”或“张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也描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叁 张旭与狂草

张旭精通书法,以草书最为知名。“张旭的书法,与(王羲之、王献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王’与张旭祖上有着血缘关系,因此张旭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张旭又汲取张芝草书的精华,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李雅睿介绍。

张旭的狂草虽狂放但脱胎于生活,张旭自称其书法因观当时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之舞而“得其神”。李白很赏识张旭的书法,曾作诗称赞张旭。唐朝诗人李颀在《赠张旭》一诗里,也写出他酒后书写的风流:“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正是因为才华横溢,张旭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被合称为唐代“三绝”,而他与怀素二人并称“颠张狂素”。

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大书法家,张旭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他牢牢把握时代的审美趋向,创造出了瑰丽奇巧、律动优美的狂草新体,推动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这对唐代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和后世的书法繁荣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向他学习的书法家中不乏颜真卿、怀素等大家。

张旭正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书法家,他把自己的情感和心绪尽数用笔表达,如醉如痴,如痴如狂。

编辑:马玉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