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西安文艺始终走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

时间:2022-05-23 17:59:50  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这些年西安文艺始终走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

其中,西安市“十三五”规划重点文化项目——“丝路文明 西安文脉”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被市委宣传部评为西安市优秀文艺创作成果。

e5617b89c62a8e87c0a14de2394e4960.jpeg

秦腔《易俗社》演出现场

8f9c0fb5611d638536613f95d1959bd0.jpeg

话剧《柳青》剧照

76374fad11f6337506d4a1592140a8d7.jpeg

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剧照

c08c56ba40dc7040f111dc0032732aa0.jpeg

舞剧《传丝公主》剧照

文艺如水,浸润无声,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赓续和弘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倾情投入到奋进新时代的火热实践中,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艺事业欣欣向荣。

这座历史古都,以文艺发声,不断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文艺力量,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培根铸魂,更在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以文化自信构筑精神家园的通达之路上,不断书写着“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生动实践。

舞台生动 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其社会实践中蕴藏着文学艺术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元素,每个时代进步的文艺作品总是同人民和民族休戚与共,而这,也成为西安舞台与戏剧文艺工作者坚守不变的创作源泉。

找准历史与现实结合点,用文艺精品讲好中国故事。近年来,我市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等文化内涵,推出了舞剧《传丝公主》《门》、秦腔《易俗社》《司马迁》等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在塞尔维亚荣膺26届苏博蒂察国际儿童戏剧节最佳剧目奖和最佳表演奖,豫剧《秦豫情》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赢得国家艺术基金大满贯。关注时代发展、百姓声音,不断创作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文艺精品,话剧《麻醉师》《柳青》获得“文华大奖”,反映西安城市发展四十年变化的话剧《长安第二碗》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柳青》《秦豫情》《二十四个奶奶》《花木兰》《我们是秦俑》等多部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秦腔《织梦人》《党的女儿》《陕北往事》、杂技剧《战魂——第三战队》、豫剧《向北、向北》、儿童剧《火印》《风筝》等一批激发正能量、提振精气神的精品剧目,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彰显文艺精品创作的量质齐升。

开展舞台艺术精品全国巡演,叫响“西安演艺”品牌。近年,我市话剧《麻醉师》《长安第二碗》《家风》《路遥》《共产党宣言》、杂技剧《天鹅湖》《战魂——第三战队》、秦腔《党的女儿》《陕北往事》《织梦人》、豫剧《秦豫情》、儿童剧《火印》等优秀剧目,在全国巡演,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儿童剧《火印》更登上国家大剧院上演,话剧《路遥》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参演作品。

守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以秦腔为代表的戏曲文化焕发新活力。这些年,我市加强剧目资料整理,对现有秦腔剧本和史料等剧目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建成“易俗社秦腔博物馆”,出版《西安秦腔剧本精编》。启动音配像工程,开展优秀剧目复排、精排,对《三滴血》《双锦衣》等70余部经典剧目再次复排,创作推出《柳河湾的新娘》《易俗社》等10余部新剧目,其中《柳河湾的新娘》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多部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惠敏莉、侯红琴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大力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举办“百年易俗社走进清华大学”等展演活动,举办“擂响中华”戏曲电视节目,充分展示中华戏曲魅力,打造“梨园之都”。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院团活力;聚焦重大主题创作,用精品力作书写伟大实践。我市戏剧舞台文艺工作者倾情投入、用心创作,充分发挥着用戏剧作品“聚民心、暖人心、强信心、筑同心”的作用。

记录时代 用手中之笔书写火热生活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年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文艺家们的创作纲领,行动指南。作为文学大省的文学重镇,西安作家多年来深入践行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扎根基层,用手中的笔书写我们火热的生活,记录时代的变迁,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在全国多个文学奖项中有所收获,他们用作品说话,无愧“文学陕军”这一神圣光荣的称号。

不久前,贾平凹推出了他的长篇新作《秦岭记》,这是作家的第19部长篇小说,此书距离他的上一部长篇小说《暂坐》只有两年。事实上,这些年来,贾平凹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欲,以两年一部或三年两部的创作速度推出着长篇小说。贾平凹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已经融入我的血液中了,深入生活,给了我创作的素材,而这种写作,又可以让我以全新的眼光去思考生活。”这大概就是贾平凹保持旺盛创作欲的“秘笈”吧。

在贾平凹的带领下,西安市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多年来,他们耕植于文坛,兢兢业业。西安著名作家叶广芩近年来深耕儿童文学创作,先后推出了《耗子大爷起晚了》《花猫三丫上房了》《土狗老黑闯祸了》系列儿童文学作品;鲁迅文学奖得主吴克敬深入生活,推出长篇小说《乾坤道》,长篇报告文学《小海的梦想》等,其中,《乾坤道》作为中国作协创联部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此外,他的长篇小说《初婚》《新娘》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女作家吴文莉的“西安城”系列三部小说——《叶落长安》《叶落大地》《黄金城》,在业界引发了很大的反响;我市作家张兴海的长篇历史小说《风雅三曹建安骨》也是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的收获,女作家张仙利笔耕不辍,推出了《黑房子》《高门槛》《承重墙》长篇小说三部曲。此外,还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作家纷纷推出长篇小说,给古城的文学创作添彩。

散文创作也是近年来西安作家创作的热点,著名散文作家穆涛近年来出版散文集《明日在往事中》《先前的风气》,备受好评。我市作家赵丰的散文集《河流记》,张军峰的散文集《我从你的长安打马而过》《昭宣中兴》,第广龙散文集《美佛》,高亚平散文集《长安物语》,邢小俊散文集《拂娑大地》等都是西安市文学创作的亮眼成果。王刚的人物传记《路遥年谱》,赵韦的报告文学《中国动力》,袁国燕的报告文学《古村告白》,祁云枝的漫画作品《植物的智慧》……也都是我市作家的重要创作成果。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中国好书”……多年来,西安作家囊括了多个文学奖项,贾平凹的《秦腔》成为陕西第三部摘取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继吴克敬的中篇小说《手铐上的兰花花》摘取鲁迅文学奖后,穆涛的《先前的风气》也获得鲁迅文学奖,叶广芩的《耗子大爷起晚了》获得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花猫三丫上房了》《土狗老黑闯祸了》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好书”。西安作家的散文创作实力也是颇为强劲,以最近的两届为例,就先后有高亚平、王小洲、王洁、章学锋、马婷等作家摘获散文集奖、散文奖。

创刊于1992年的 《美文》杂志,创刊以来,坚持贾平凹主编倡导的“大散文”办刊理念,坚守纯文学品质的同时,推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学作品。在拓展散文写作题材,探讨散文创作规律,培育散文作者队伍,承担社会责任,打造汉语创作平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散文观念创新、理论研究与散文创作上保持国内文学杂志领先地位,在文化界、文学界、教育界都具有的重要的影响力。

此外,由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美文》杂志社和曲江新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报人散文奖”已连续举办六届,成为古城西安的一张文化名片,为促进西安文艺创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报人为主体的散文奖,每两年举办一届,每届评选出10位获奖作者,十余年来,在全国具有了相当的影响力,被认为是颇具分量的文学奖项。

薪火相传 以翰墨丹青赓续红色文脉

千年古都西安文脉赓续至今,并在翰墨丹青中延续昔日长安的荣光,这离不开老中青三代书画家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对长安文脉矢志不渝的回溯,对大西安发展新篇章殷殷的期望。他们用手中的笔数十年如一日的在案头耕耘,讴歌着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里最可爱的人们。他们的脚步奔向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基层、在乡村、在军营、在校园、在街巷,在西安发展重要节点的现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的书法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使命任务,紧扣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书法优势,凝心聚力,用心用情书写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大西安的巨大变化,用书法讲述西安故事。

书法家们一边创作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让西安书法艺术绽放出时代光彩;一边走向基层,在军营、校园、社区、厂矿、乡村、医院等展开大量活动,例如公益助农、公益课堂、义写春联、捐赠作品,近年来共计累计超过两百次,参与书法家可达数千人次,惠及近百万群众,为书法艺术的传播与传承贡献了力量;此外,西安书法走向全国的步伐也未曾停歇,长期与全国各地书法界同仁交流、办展。

翰墨全城飘香,丹青更增色彩。在美术创作领域,近年来,西安市广大美术工作者为讲好西安故事、传播西安好声音、展现西安新风貌而努力创作,以一件件反映家乡西安沧桑巨变的巨幅大制作,彰显了西安美术工作者的实力担当。

西安中国画院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启了实施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的新篇章。自2015年起至今,实施了三大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创作精品200余幅,形成唯一且权威的西安重大题材美术作品库。其中,西安市“十三五”规划重点文化项目——“丝路文明 西安文脉”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被市委宣传部评为西安市优秀文艺创作成果。“百年历程 红色记忆”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百位美术家创作了百幅与西安党史党建、历史文化发展相关的重大题材美术作品。

线下,“丝路起点 回望长安”——长安画派与长安画坛国画作品晋京展,“东亚文化之都”三国艺术家交流活动等大型展览等近百个大型展览,在全国美术界掀起热潮。线上,美术工作者们还紧跟互联网形势,联合全国各地美术家,在网络上推出十余期抗疫系列网络展览,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犇走进直播间,举办系列美术直播活动,点击量累计高达近千万次。

文艺工作者始终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犇作为主创之一,先后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及中共党史展览馆创作巨幅国画《巍巍秦岭》及《醉在金秋》,两幅巨幅作品的悬挂,是西安美术走向全国的最佳注解。他表示:“美术创作要为人民服务,我们不断开展文艺惠民活动,为人民群众奉献有价值的精神食粮,并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贡献美术工作者自己的力量。这些年来,西安中国画院组织开展各类下基层文艺活动700多次,带领党员画家连续多年深入基层开展文化帮扶活动,参与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美术志愿服务活动得到农民群众一片好评。”

光影随行 以精品力作呈现伟大实践

伴随时代发展,影视作品越来越成为被大众欢迎的文艺类型,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成为文化名片,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将某个时期的社会生活通过镜头表现出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身临其境、找到共鸣。

近年来,伴随电视剧《白鹿原》《那年花开月正圆》荣获金鹰奖、飞天奖等,《大秦帝国》系列、《共和国血脉》《密查》《兰桐花开》等20多部作品在央视1套、央视8套等平台播出,电视剧《装台》荣获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多个奖项……“西安影视”的金字招牌,在全国叫响。

重点围绕重大主题和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创作,近年来,西安影视人先后推出《陕西抗战纪实》《红色陕甘边》《千里雷声万里闪》《密查》《音乐家》等一批影视精品力作,有20多部在央视播出,在全国引起良好社会反响;推出的反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脱贫攻坚先进事迹的电影《秀美人生》在全国公映;入选2020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的电视剧《日头日头照着我》也在安徽卫视和爱奇艺平台联播。

聚焦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大节点,推出的反映共产党人信仰选择的电视剧《大浪淘沙》于2021年在浙江卫视、江苏卫视开播;展示砺剑强军的首部火箭军题材电视剧《号手就位》于2021年首播;展现人民作家柳青精神力量的电影《柳青》、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金刚川》和首部海外维和战地纪实电影《蓝色防线》在各大院线公映;以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为创作原型的电视剧《功勋》在四家一线卫视和三家网络平台同步播出。

自2009年起,广电总局每年从当年数百部电视剧作品中选出20部左右的优质作品列入“中国电视剧选集”名单,这些作品不仅代表着中国电视剧生产和创作的最高水准,也成为下一年电视剧创作的重要风向标,刚刚过去的2021年,西安影视机构参与的《大浪淘沙》《功勋》《理想之城》入选“中国电视剧选集”。

此外,汇聚“西安力量”的纪录片《礼乐中国》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纪录片《关中书院》,动画片《漫赏秦腔》等作品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各大卫视和网络平台热播,引起强烈反响,成为“现象级”影视作品……它们,有力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乐声飘扬 用艺术滋养润泽民心

有音乐环绕于一座城市的上空,是这座城市最生动的韵致和品味的体现。在西安这片土地上,不但音乐精品迭出,更有一批后备人才正冉冉起飞。

为了打造内涵丰富的西安音乐艺术品牌,西安市音乐家协会网络文艺传媒——“艺长安”为广大会员和文艺爱好者提供了高效联络互动、宽泛学习交流的平台,从2016年起,连续5年策划实施“西安城市主题歌曲征集”活动,推出了一组优秀的城市主题歌曲,广泛传唱。让全国人民更多的了解认识到美丽西安的文化和风光。

为了更好地贴近群众,西安市的音乐家们走进工厂、农村、军营等,创立“西安音乐大讲堂”“市民音乐赏听中心”“乡村音乐基地”“古典音乐欣赏”等艺术品牌,近年为市民群众献上公益演出100余场,增进了音乐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西安市音乐家协会主席赵潇松表示:“近5年来,协会会员获市级以上奖励100余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全军音乐文艺类奖项60多人次。”

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和发展理念,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回报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80载岁月穿梭,初心不变,西安文艺,正坚定前行在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大路上,也将用创作活力四射、精品力作纷至沓来的文艺气象,持续展现出这座文化古都的文艺新风采!(文/记者孙欢 张静 职茵 曾世湘 图/记者 尚洪涛)

编辑:朱春娇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