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陕西文物要干这些大事

时间:2022-03-21 08:46:49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十四五”陕西文物要干这些大事

陕西西安江村大墓、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入围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陕西7家博物馆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首座考古专题博物馆竣工并在年内对游客开放……“十四五”是陕西文物事业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全省文物工作如何对标“十四五”规划抓好落实。


9ff574976b642b79a8b96a6118bb8264.jpg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坑。通讯员 张天柱摄

e909870542fec06dcd9b07d3e3ebddb1.jpg

游客在汉阳陵博物院参观(资料照片)。

07125a2bebd9a9304d709843d52c71d7.jpg

古朴典雅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资料照片)。

477651a0b19f7af0dde26fffaac6d417.jpg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遗址博物馆(资料照片)。

近日,陕西文物喜事连连:陕西西安江村大墓、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入围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陕西7家博物馆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首座考古专题博物馆竣工并在年内对游客开放……“十四五”是陕西文物事业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全省文物工作如何对标“十四五”规划抓好落实?3月2日,记者在对陕西省文物局主要负责人的采访中寻找答案。

陕西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利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文物事业的主要任务是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贡献陕西力量,落实文物安全管护措施,深化考古与历史研究,强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模式,完善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深化文物交流合作,壮大文博专业人才队伍。

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贡献陕西力量

依托省内价值突出、内涵丰厚的珍贵文物,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贡献陕西力量,推介一批精神标识点和国家文化地标,创新空间组合模式,打造文明传承轴线和传承片区,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做好黄帝陵、秦始皇陵、延安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传承工作,配合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做好秦岭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利用,发挥精神标识引领作用,彰显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塑造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标识体系中的典型代表。

加快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功能一体化,健全完善公园管理运营机制,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全面推进陕西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保护利用好区域内不同类型文物资源,对文物保护利用机制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创新实践,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进一步在全省范围内遴选资源禀赋突出、工作基础良好、地方高度重视的文物密集分布区域,为下一阶段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创建奠定基础。

结合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和城市有机更新,扎实推进陕西文化强省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结合全省各地自身文化底蕴特色和文物资源特质,建设不同等级、不同主题、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化地标,拓展彰显陕西历史文化的空间,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深化考古与历史研究

积极推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和“陕西黄河文化考古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实施:以神木石峁、延安芦山峁等重要遗址为依托,开展“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综合考古工作;以高陵杨官寨、澄城刘家洼遗址为中心,开展“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

做好咸阳机场三期、高铁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能源化工基地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前期涉及范围内的考古工作。

做好都城遗址、长城遗址等大遗址全面、系统的考古工作。组织实施丰镐遗址考古工作,继续支持周原遗址等周文化研究,持续做好秦东陵一号陵园、陕西西安江村大墓等重点考古项目发掘工作。全面掌握大遗址的规模、布局、结构和内涵,准确阐释大遗址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奠定科学基础。

围绕过往考古成果与新发现,结合地方特色,出版文物文化科普作品,多渠道开展文化价值阐释工作,为省内开展文物保护利用奠定学术基础,营造社会氛围。

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模式

围绕大遗址的价值属性与空间属性,在游憩休闲、传播教育、环境提升、社会服务、产业转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综合考虑大遗址区位和周边环境,通过博物馆、遗址公园、城市公园、线上展览、文创产品和社会活动等多种渠道,强化大遗址利用与宣传。做好长城、丝绸之路、秦直道、秦蜀古道(蜀道)、茶马古道等线性大遗址保护利用。

实施秦始皇陵、汉长安城未央宫、汉阳陵和唐大明宫等遗址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组织实施公园年度运行监测评估,实现监测常态化管理;加强龙岗寺、石峁、秦咸阳城、统万城、乾陵、阿房宫、周原、杜陵等遗址保护利用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陕西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整体水平;完善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建设框架,持续开展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力争形成2处至3处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遗址公园试点。

创新保护利用机制和实施模式,完善大遗址资源资产管理、文物保护投入、文物补偿、文物资源共享等政策,为构建大遗址融合发展机制提供政策供给。促进大遗址保护利用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在遗址管控区域内开展文化旅游、绿色生态、农业林业等适宜产业,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

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将博物馆建设纳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全力构建四级博物馆体系。重点开展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升改造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分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建设项目;支持市县级博物馆建设,提高博物馆的覆盖率和发展质量;大力发掘陕西特色文化资源,建成一批具有历史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长征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现代工业文化等地域特色的专题博物馆,促进博物馆集群,丰富博物馆类型,有效解决省内博物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切实做好国家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等级评定和运营评估,引领全省博物馆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支持有条件的国有博物馆、鼓励有条件的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经费保障机制、部门协作机制、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手段,增强陈列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参与性,加强新技术、新成果、新手段在展示中的应用,改善展陈设备和服务配套设施。策划一批彰显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黄河文化等的主题展览。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出各具特色的“云展览”,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强化展览策划的学术研究基础和形式设计理念。

加强文物保护科技创新

以重点科研基地、文物保护国际合作基地、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心、文物保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为支撑,充分发挥“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作用,以文博系统科研机构为核心,合理规划发展方向,打造全省资源共享、涵盖文物科技保护各领域的研究平台,完成好帝王陵、大遗址、考古现场、馆藏文物等7大类文物科技保护重大专项任务。

开展秦兵马俑及土遗址本体病害与环境的关联性研究、秦兵马俑考古现场修复展示安全稳定性评估研究、秦兵马俑及土遗址灾害风险防范和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遗址博物馆内原位展示、陶质文物表面防风化加固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等。开展考古发掘现场地下文物原位多重信息采集与保存环境研究、文物现实空间状态与原始营造状态研究、全天候条件下各类文物本体劣化和损坏过程研究、文物保护材料与保护技术应用研究、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全过程模拟系统研究等。

开展石峁遗址遗迹的科技探测与考古调查关键技术研究、宇宙射线缪子成像技术在大型古代陵墓结构探测中的应用研究、考古发掘现场有机质文物遗痕形状的图形识别关键技术研究、高大砌体遗存稳定性评估与本体安全防护体系研究、大遗址遥感监测技术研究等。开展石窟寺、大型陵墓石刻本体病害探测、风化破坏机理、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研发石刻本体病害、保存环境监测终端,建立石窟寺、大型陵墓石刻本体劣化机理及风险评估、风险预警方法,开展预警应用示范研究。

开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大数据分析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形成馆藏文物保存环境风险防控指标体系;开展馆藏文物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研究,研发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与应急辅助监测及决策云平台系统;开展馆藏壁画本体修复工艺技术优化提升研究、馆藏壁画地仗层渗透加固材料研究、馆藏甲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馆藏唐三彩(釉陶、琉璃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花岗岩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馆藏文物健康评测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物封存用多层高阻隔薄膜技术与产品研制、馆藏纸质文物温和去污材料与工艺研究等。(记者 郭青)

编辑:朱春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