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 王西京作
《千古功臣》。王西京作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这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对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时值西安事变85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个频道和网络平台对陕西人物画家王西京的中国画作品《西安事变》进行了报道,并就西安事变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西安事变》的创作构思、艺术魅力及其背后的故事进行了深入解读,让人们从美术经典中读懂党史,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走近《西安事变》。
一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整个古城西安已经进入了梦乡。但是,国民党高级官员在西安商议军政大事的要地却灯火通明。张学良和杨虎城决定在西安、临潼两地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
两位将军为什么要发起这样的行动呢?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短短几个月后,东北三省沦陷。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对日作战。同年12月,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扩大会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驻扎在西北地区的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第十七路军已经停止“剿共”。但是,蒋介石却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剿共”。12月12日凌晨,西安事变爆发,并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之后,经过谈判,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各项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转换时局的枢纽。
一幅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的经典作品
2009年,一幅将时间定格在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宣布举行兵谏这个历史瞬间的中国画作品《西安事变》横空出世,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展示的艺术创新、传递的精神力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从国内战争转向全国抗日的转折点,作为一个西安的画家,我有责任也有使命。”在《西安事变》创作之初,王西京进行了多方考量:“西安事变是由很多事件组成的一个大事件。我本来想将所有涉及的人物都放在一个画面里表现,但是在历史事实中,没有这样的场景。因此,我决定聚焦兵谏,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画面核心人物,呈现发动兵谏的历史时刻。”
在《西安事变》的画面中,张学良和杨虎城坚定英勇、无所畏惧的目光注视着他们的右前方,不仅形象地呈现了他们发动兵谏的严峻性,也表明了他们逼蒋抗日的共同目标。两人身后,一位副官看表的动作和座钟上标示的时间揭示了这场军事行动发生的时间。画面最右端,两名参谋手中的华清池地图点明了这场军事行动的地点。画面左端,收到军令的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士兵已经开始冲向目的地。画面上方明亮的灯光和晦暗的夜色在强烈的明暗对比中渲染着紧张的氛围。画面背景中的孙中山像则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味,表明此次兵谏是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革命遗志的赓续。
在绘画手法上,作者将传统水墨写意与素描造型相结合,人物塑造更加坚实、富有雕塑感。同时,改变水墨历史画以人物塑造为主大面积留白的传统方式,通过光影形成纵深的透视感,突出两个主要人物的主体形象,利用墨彩的虚实并用营造出凝重的历史气氛,加强对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表现,使整幅作品充满了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义举是在民族的危难时刻舍生取义,本身就是民族大义的代表。没有他们就没有后来的国共第二次合作,国家民族的命运也许就会被改写。他们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在现代重塑中华民族精神的时刻显得十分重要。”对王西京来说,表现西安事变有激情,同时也有压力和责任。也正是这种压力和责任,让他在《西安事变》的创作中有了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与突破,在作品的思想内涵上也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一次从传统文化迈向时代审美的艺术探索
1946年出生于西安的王西京,现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是当今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画家。多年来,他继承发扬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和优良传统,在中国画创作尤其是人物画创作领域树立起“中国当代西京样”的典范。
在他的艺术世界中,唯一且执着的追求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之魂。
“西安事变是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一个瞬间。一直想把这个历史瞬间留给后代,成为一种永久的文化记忆。”王西京用几十年的时间体悟这段悲壮的历史,并试图用自己薄弱的心力为那段历史做一个能够让子孙后代明心见性的注解。从1980年创作以西安事变为主题的画作《千古功臣》时开始,他就在为《西安事变》的创作积蓄素材和情感。
为了保证这幅历史题材画作的严谨性,王西京搜集了大量史料,并多次前往西安事变纪念馆了解当时的历史细节。为了更好地完成这幅作品,他把自己置身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潮流中,在吸收西方绘画技术特点的同时,沿着融入中国笔墨精神这条主线进行探索,实现技术层面的突破。最终,他凭借着对中国文化历史清醒而深入的理解认识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与突破,为民族历史、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浓重的文化记忆。
意之所依,情之所系,是他艺术生命的魂魄所在。无论是他早期的肖像画还是主题性创作,无论是《创业史话》《远去的足音》《人民的重托》还是《春潮》《李大钊》等代表作品,他笔下的那些人物形象都是影响了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历史人物,他的这些作品也都将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在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上付诸实践与发展。欣赏王西京的作品,特别是主题人物画的创作,给人最深的感受,就是与时代同步。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在发生变化,艺术家的创造必须适应时代和大众的需求,艺术家必须在传统和现代的审美意识之间架起桥梁。用水墨表现生动具体的人物,在中国画融合西方元素的探索中,在新时代的艺术发展历程中,王西京笔下的中国画以一种全新的语言展示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深沉的精神追求。(记者 柏桦)
编辑:胡倩
忒色 本报见习记者 梁易炜摄12月21日,2024西安市冬至饺子美食日活动在永兴坊举办 2024-12-22
忒色 新菜单中,必胜客所呈现的不仅仅是30多款口味的披萨选择,令人垂涎的小食甜品,更是品牌对年轻消费者的关怀,用品质美食与实惠价格回馈消费者,以与消费者达成紧密的链接与共振 2024-12-17
忒色 此外,在李彩看来,阳台音乐会也为西安的音乐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2024-12-16
忒色 2024-12-13
忒色 陆港·金苑颐养中心行政客户部主任鲁玉欢说,他们还会定期更换食谱,确保老人们吃得营养、健康 2024-12-13
忒色 航天二中书法指导老师程艳介绍说,“同学们还可以通过服务平台轻松调取丰富的书法碑帖资源,进行集字创作 2024-12-11
忒色 2024-12-11
忒色 除了“81号”套餐之外,王高民的面馆还对退役军人、现役军人等提供用餐半价优惠 2024-12-11
忒色 延安首次发现贺兰山红尾鸲12月3日,在子长市余家坪镇寺湾便民服务中心附近沙棘林中拍摄的贺兰山红尾鸲 2024-12-10
忒色 照金持续发展旅游市场,把“冷资源”转化为“热产业”冰雪经济活力涌12月3日,照金国际滑雪场迎来众多滑雪爱好者 2024-12-10
忒色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十年来,保护汉江水质、爱护生态环境,在安康市干部群众中已内化为共识、转化为行动,使一泓清�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