镐京遗址首次发现 西周道路及车辙遗迹 考古人员推测“14号建筑”可能为国家级宗庙

时间:2021-11-18 11:26:48  来源:西安晚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镐京遗址首次发现 西周道路及车辙遗迹 考古人员推测“14号建筑”可能为国家级宗庙

“14号建筑”基址及周边遗存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镐京遗址是西周都城所在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办辖区内,东距西安市主城区约20公里。


0682da66300f98027c23b96bc4900d9e.png

“14号建筑”基址及周边遗存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镐京遗址是西周都城所在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办辖区内,东距西安市主城区约20公里。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镐京考古队公布最新考古发现,根据祭祀坑出土的动物头骨,及其对应的周代最高级别祭品“太牢”的用牲种类,推测在该处大型建筑分布区域内,可能有西周国家级宗庙的存在。

“14号建筑”重现天日

2018年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镐京考古队在镐京遗址官庄村南,勘探发现了一座总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的西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编号镐京14号建筑),这是继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此发现11座西周夯土建筑基址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

14号建筑基址位于镐京遗址中西部滈河故道(又称“沣水支津”)南岸的郿坞岭高地,与镐京5号、11号西周建筑基址相距不足百米。这里原是被当地村民称为“花楼子”的高台地,在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平整土地时被夷为平地,致使该建筑的上层部分遭到破坏,有些探方的耕土层之下即露出夯土基址。

2019年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镐京考古队开始对14号建筑基址进行考古发掘,目的是搞清该建筑的规模、形制、结构、性质、使用和废弃年代,以及与周边其他西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关系等,为进一步研究镐京遗址高等级建筑的分布及都城布局等提供资料。

经过两年多考古发掘,揭露出西周夯土建筑基址约1200平方米,发现夯土墙基、房址、散水、道路、灰坑、祭祀坑、陶排水管道、台地夯土护坡(墙),以及客省庄二期文化房址、灰坑,汉代水井,宋金元时代的道路、灰坑、水井、墓葬等重要遗迹。

据镐京考古队介绍,14号建筑的夯土基址是总体略呈南北向的长方形,长约53米,宽约34米,总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是一座高等级的大型建筑。在夯土台基之上,存留有大体呈东西向排列的夯土墙基8道,墙体厚度0.55~1.45米不等。房子共8间,其中中间2间,房子较宽大,为主室(厅),宽约6米,残长约10米;两侧各3间,房子较窄,为厢房,宽窄稍有差别,平均宽度约2.5米,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掘的镐京西周5号宫室厢房宽度大体相同。

西周的道路和排水系统

随着考古发掘进展,建筑基址南侧的一条西周道路被清理出来,“路面”距现地表约1.4米,大体呈东西向,暴露出的长度约30米,宽约6米。令人惊奇的是,考古人员在“路面上”发现一道长约12米、宽约0.10米、深约0.08米的车辙,清晰可见。

这也是镐京遗址第一次发现西周道路及车辙遗迹,殊为罕见。

在建筑基址中南部边缘,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段长达3米多的陶排水管道,由四节一头大、一头小的圆形陶水管套接而成。陶水管外饰绳纹,内为素面,直径约25厘米,长短不一,长0.70~0.85米,系丰镐遗址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的排水管道。

在建筑基址南部边缘的中间位置发现了房屋的散水位,大体呈东西向,用碎陶片铺设而成,稍向外(南)侧倾斜,残长4.6米,宽0.5~1.0米。该散水系丰镐遗址首次发现的房屋建筑散水。

此外,建筑基址的西北部揭露出的夯土护坡上,发现了一段由5组陶筒瓦相扣而成的长2.5米、口径约0.3米的排水管道,为宫殿区所在台地向西边河道的排水系统。

“镐京14号建筑基址出土的西周遗物主要为建筑废弃后残留下来的较多弧形板瓦、异形板瓦、槽形板瓦、筒瓦、白灰面墙皮,以及铜锥、骨笄等小件器物和陶器碎片等。其中,弧形板瓦的形体较大,平面有长方形和梯形两种,瓦背或瓦沟多带有瓦环或瓦钉;复原的1件槽形板瓦和1件筒瓦形体硕大,瓦体厚重。”镐京考古队队员说,根据出土的西周遗物和打破14号建筑基址的西周晚期灰坑看,该建筑的使用年代应在西周中期至晚期前段。

祭祀坑的秘密

经过对“14号建筑”区域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基本搞清了这座西周大型建筑基址的规模大小、形制结构、使用年代等,进一步丰富了镐京遗址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考古资料。那么,这座宏大建筑本身的功能为何呢?它周边的建筑遗迹和先民活动遗迹还表露了什么?

随着建筑基址东南角一座略呈长方形的祭祀坑的发现,镐京14号建筑的原本角色呼之欲出。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中国古代,祭祀始终是实现“天人对话”的重要手段,尤其国家级祭祀,被视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而祭礼所用的牺牲和器物,规制严明,极其隆重。所谓“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在遗址类考古活动中,祭祀坑的发现和揭秘,往往意味着重大史料研究的突破和发展。凤翔雍山血池的发现揭露了秦汉皇家祭祀之所,其所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封土为坛、除地为场、为坛三垓……”这也明确验证了历史文献中关于秦汉时期国家级祭祀场所的记载。

在距“14号建筑”不远的祭祀坑内,考古人员发现较多牛、羊、猪、鹿的头骨及少量动物肢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古动物研究专家做了现场鉴定,“祭祀坑出土的动物头骨,与周代天子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时最高级别的祭品‘太牢’用牲种类可对应,推测在该处西周大型建筑的分布区域内,可能有国家级的宗庙存在,而距该座祭祀坑最近的‘14号建筑’为宗庙的可能性较大。”

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祭祀坑的发现与史料记载之间的关联性,为判断“14号建筑”或附近建筑的使用性质提供了重要资料。据称,文物保护人员已对这些动物骨进行提取,将在实验室做进一步的鉴定、检测和研究,为将来完整探寻该遗址历史打下重要基础。(记者 庞乐)

编辑:胡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