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时间:2021-11-09 09:35:08  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通过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精神、文化符号、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再造,丰富现代人的艺术生活、审美情趣和审美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期间,在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摩石雕、剪纸、民歌、泥塑等民间艺术展示时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找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将文化创新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结合起来,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和沉淀的,是推动历史前进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是增强各族人民文化认同的价值力量。现代生活与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文化息息相关。那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哪些连接点和契合处呢?

首先,现代生活需要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仁爱、忠恕、信义、和平、和合、刚健等理念,是现代社会丰富精神滋养的源泉之一。通过阅读文化经典、传承民间口头传统文化以及举办仪式典礼等多种途径,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通过对先贤与先烈的追念,在思接千载中推动精神世界更充实与丰盈;通过讲述历史故事,重温革命先辈为民族生存发展经历的艰苦卓绝奋斗历程,增强人的信心,使之获得向上的精神动力。此外,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在紧张与焦虑的同时学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现代人调整身心、润泽心灵、淬炼灵魂。

其次,现代生活需要传统文化的价值支撑。传统文化经历千年淬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智慧。这些经验与智慧是现代人面对自然环境与构建和谐社会生活的价值支撑。例如,传统社交礼仪中“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原则和精神,可为现代人在新的空间建立新的和谐人际关系提供借鉴;传统文化所重视的“修身齐家”的道德修养与“立德为先”的理念,可为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以及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传统家庭文化、家庭美德,可为建设家庭文明与稳固社会稳定基础提供价值支撑。

最后,现代生活需要传统文化和精湛技艺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在山海、平原、江河、谷地等多样性空间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与精湛技艺。例如,在这些精湛技艺的支持下,中华儿女因地制宜,依时令生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饮食文化,并将其作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最鲜活的内容之一。这些饮食文化与地方环境、物候、物产密切关联,既可满足人们日常口腹之欲,也可唤起离乡之人的乡愁情结,为漂泊的现代人提供了情感上的慰藉。

显而易见,只有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才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发挥传统文化在维系与服务现代人生活中的价值作用,才能使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底色,赋予现代生活以通达美好与悠久绵长的迷人魅力。

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把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因此,要把传统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做到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例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引导青少年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家庭的基础作用,充分运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资源,把传统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形成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要结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再造,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剔除糟粕、汲取精华,达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例如,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结合起来,涵养企业家精神,使古人的优秀思想内核在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熠熠生辉,焕发新的活力;通过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精神、文化符号、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再造,丰富现代人的艺术生活、审美情趣和审美领域;通过对节庆、礼仪、社群生活的行为和习俗的再现和发展,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建立新的人伦关系、社会风尚,改善现代人生活的疏离和隔膜状况,增强人际关系、人伦关系的亲近感、亲和力和凝聚力。

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推动表达形式和表达渠道与时俱进。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永葆生机、焕发魅力,除了内容上不断转化创新、推陈出新外,还需要在表达形式上不断创新,在表达渠道上不断拓展,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渠道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内涵。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使其水乳交融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第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摒弃落后过时的旧形式,适应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的新变化,通过文学、美术、音乐、影视、民间工艺等新形式,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公众号、抖音等新载体,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机构,大力传播、弘扬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第二,要不断拓展传统文化传播渠道,积极营造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三,传统文化要走出书斋,面向基层、面向大众、面向日常生活,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体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共享感、归属感。(作者系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梁忠民)

编辑:胡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