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农民画:黄土地上的“山菊花”

时间:2021-10-19 09:49:40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宜君农民画:黄土地上的“山菊花”

“剪纸型”农民画 抒发农民的追求和向往宜君县文化馆一楼展厅不大,却足够吸睛,数代农民画画家的经典作品陈列于此。


9a601c651756230c6d46a10b332d3b55.jpg

韩淑凤作品《碾豆子》。

a2ff5863c7d3b04345dbbca687f66e59.jpg

郭华作品《摊凉皮》。

6d522b24af36e2ba65fcd8023a40cfce.jpg

王秀清作品《喂驴》。

715a352fa2d8a1e09ad26b27a5632867.jpg

韩淑凤作品,表现农民劳动场景。 本组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赵杨博翻拍

7f039293d15f7dc2170e46f3a6b4bf43.jpg

在宜君县文化馆,韩淑凤伏案创作。本报记者 赵杨博摄

234b67ff3906b21ddd1e3d43a6261ed5.jpg

20世纪,宜君农民画创作场景。资料照片

f44c92c17a6995b67069db05c3c2c4cc.jpg

宜君县文化馆,郭艳专注描绘所思所想。 本报记者 赵杨博摄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种独特气质的独特结果。宜君农民画诞生于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接合部的铜川市宜君县。

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古朴粗犷的绘画风格,线条简约、色彩鲜艳,纵使第一次欣赏宜君农民画,也能迅速捕捉到热烈明快、奋进向上的气息。宜君农民画就像傲立在黄土地上的山菊花,倔强而炽热,肆意又淳厚,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和野性之美,无怪乎20世纪80年代进京展出时,震动画坛,被盛赞“宜君农民画画出了民族魂”。

近日,记者走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宜君,探寻宜君农民画的创作之路,领略“东方毕加索之作”的艺术之美,体悟蕴藏在作品中的原始生命力。

“剪纸型”农民画 抒发农民的追求和向往

宜君县文化馆一楼展厅不大,却足够吸睛,数代农民画画家的经典作品陈列于此。记者细细端详,尝试理解作品的构思、情感,思绪便随着这些花花绿绿的画面延伸,一直飘到黄土地的旷野,那里潜藏着宜君农民画动人心魄的密码。

喂猪、割麦、碾豆、脱玉米粒、摘苹果、撒化肥、纳鞋底、回娘家、赶大集……这是属于韩淑凤等一批宜君农民画传承人的乡土记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是农民创作的天然土壤,激发了农民通过剪纸抒发自我的热情,也为农民画创作提供了基础。

剪纸在宜君有着悠久的传统,韩淑凤受外婆和母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剪纸。那时,她并不知道,剪纸技艺日后将引导她走向一条植根于传统而不囿于传统的更广阔的艺术之路。

中国农民画初兴于20世纪50年代,而宜君农民画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第一届宜君县农民画培训班开课时,十几岁的韩淑凤就参加了,她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员。在这里,她得以系统学习农民画技法。

“宜君农民画以剪纸造型为基础,通过画、剪、描、染、勾五个步骤完成。”伏在案头为作品勾线的韩淑凤介绍。

何以创作“剪纸型”农民画?仅“剪”这道工序,没有3年功夫都剪不好,何必融剪纸造型于绘画,舍易求难呢?

这或许是对艺术独特性的追求。“彼时,全国各地涌现出很多农民画画乡,宜君农民画不能千篇一律,把剪纸语言应用到画中成为一种选择。”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副主席、宜君农民画传承人、宜君县文化馆干部郭华说。

也有学者分析:“让这些人展纸执笔的时候,他们惶惶不知所措,往往只能勾画出一堆零散的单个形象,不见昔日剪纸中的强劲浑整风格!在这个当口儿上点醒他们照剪纸那样来干就成,他们便能豁然开朗,获得了自由和发展。”

新的绘画概念进入了农民剪纸人的心灵,剪纸的古朴、粗犷、凝练被带到农民画中,这极大释放了农民艺术创造的潜能,由此,农民不断迸发的创作激情有了更大的艺术表现空间。

“内容来源于生活,做布鞋、割麦等生活类题材,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再发挥想象力去创作。”韩淑凤说,“画画就像写作,灵感来了,提笔就能画出来。在家里,剪刀、纸、笔、颜料随时摆在桌子上,突然灵感来了,赶紧用笔勾勒下来。有工夫就剪,有工夫就画。”

在韩淑凤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威风凛凛、一身正气的猫把老鼠吓得四处逃窜;街道上人来人往,但大家互相搀扶,车辆很有秩序,展现了和谐中国图景;水清鱼儿欢的美丽乡村图景……“创作一幅作品需要半个月。每一幅作品都像是自家的孩子,我都喜欢。”韩淑凤说。

韩淑凤与农民画打交道已有40年了。她一直坚守着、精进着、表达着,在打零工、干农活之余创作出一幅幅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享受琐碎之外的安宁。一方面,广阔的生活给予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另一方面,创作农民画也让她有了观察和体悟生活、表达个人追求和向往的窗口。这也是很多农民画创作者的生活状态。

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超空间的艺术构思

如何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用艺术的形式体现某一事物的动与静?宜君的民间艺术家们通过打破时空限制的艺术手法进行表现,使画面变静为动。

宜君农民画传承人王秀清的作品《喂驴》,画中的驴有两个头,像是在两边摇摆。韩淑凤的《碾豆子》,画中的牛也有两个头,十分怪诞。

对此,王秀清解释:“牲口吃草不能光吃一个地方不动,一会儿吃这边,一会儿吃那边。”回答生动、质朴,但合乎情理。

在宜君农民画中,无论是“多个头的驴”还是“多个头的牛”,是“三面老汉”还是“三面娃娃”,都有别于生活中自然形态的原型。这些形象是作者通过对生命运动的理解与认识,对生活原型进行重新加工和组合而产生的新形象,更能触动视觉,也更能拨动人的心弦。

宜君农民画创作者不仅可以表现人物和事物的多瞬间,还能表现其发展过程。寇爱玲在《姜太公钓鱼》中,将姜太公的头画三个面,立体展现出姜太公等待鱼上钩时的紧张、鱼将要上钩时的喜悦、钓上鱼后开怀大笑的欢乐,整个画面犹如一个个慢镜头,表现手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宜君农民画多采用透视、夸张、变形的手法,还融入刺绣等艺术形式,色彩对比强烈。”郭华说。田亚莉创作的《放羊》十分夸张,母羊胎里的小羊羔也跃然画面,羊肚腔内画上鲜嫩草地,其奇特想象令人拍案叫绝。韩淑凤的《碾豆子》,豆荚跟人一般大,《割麦》中麦穗比人高,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多视角形态的刻画,多时空形象的融合,独特的想象力,宜君农民画表现出神奇迷幻的艺术魅力。“各有各的风格,人物造型和技法都不一样,不见人只见画都知道是谁画的。”韩淑凤说。

宜君农民画最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就在于此:没有固定框架,农民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宜君农民画也在不断发展,从题材内容、创作手法上持续更新,与时俱进。郭华介绍: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的作品主要围绕农耕题材、神话传说;20世纪90年代以后,展现改革开放成就的作品比较多;近年来多聚焦乡村发展,与扫黑除恶、抗击疫情等紧密结合。从技法上来看,过去比较粗犷笨拙,着色简单,现在则更加丰富饱满。

当传统的艺术与新生活碰撞出火花时,宜君农民画创作者的想象空间更加开阔,以不拘一格的构思传递自身对现实的关切、朴素的价值观和情感。宜君农民画带有明显的传统色彩,具有相当浓烈的现代感,令人惊叹:“中国有千万个毕加索、马蒂斯”竟生长在宜君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传承与推广 让民间艺术焕发新光彩

2006年,一个年轻人来到宜君县文化馆美术部工作。他对面坐着剪纸老师,旁边是农民画创作者,加之自己本身学习美术教育,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便跟着大家练习,练着练着就坚持下来,作品多次斩获国家、省、市级奖项。

这个年轻人就是郭华。如今,他不仅是宜君农民画的传承人,更是积极的推广者。

身为画家的农民在农闲时才放下农具,拿起画笔,如果不加以专业化、系统化培训,农民的艺术素质很难提高,作品质量也很难保证。“宜君每年定期举办农民画培训班,在各个乡镇进行公益性培训,开展农民画进校园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创作队伍中来。”郭华说,“郭艳就是在培训班成长起来的宜君农民画创作者。”

2017年,郭艳参加了农民画公益性培训班,她一下子就爱上了农民画。对于郭艳来说,农民画不仅是乡土记忆和民俗民风的生动结晶,也鲜明诠释了当下的生活和情感。“我惦记着小时候那点记忆,把大肚兜、银色项圈等传统元素落到纸上。家中小孩过生日时送给他我亲手做的物件,小孩特别高兴,那一刻,感觉值了。”郭艳介绍,“我的作品也更多关注抗击疫情、建党百年、河南抗洪救灾等。我喜欢农民画,我愿意,我坚持。”

工业化时代机器化生产越来越多,饱含着匠心的手工作品越来越多为人珍视,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郭华一直思考如何让宜君农民画走得更远。

在郭华的工作室里,“中英文化艺术交流新丝路使者”的荣誉牌引人注目。这是丝绸之路暨中国陕西农民画英国伦敦展后收到的。宜君农民画作为陕西农民画的一支重要力量,已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的一张名片。随着宜君农民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宜君民间文化艺术也被激发出新活力。

宜君农民画从黄土地的一隅走出去,曾在美国、挪威、瑞典、法国等地展出,被国外美术机构和学者收藏,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紧跟时代创新、融合市场发展。目前,宜君农民画可订单式购买,根据主题创作,增加了群众的收入。郭华还开发出文创衍生产品,通过参加各类展会积极展示和宣传宜君农民画。同时,郭华每年组织当地的创作者参加各类赛事,近年来已有好几百幅作品斩获各类大奖,极大鼓舞了群众的创作热情。

“不能一味画,要主动宣传,打响农民画知名度,要有相关扶持激励政策,发挥农民画骨干画家的引领、带动、培养作用,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宜君农民画的传承中来。此外,还要符合市场定位和需求,采取农民画个性化定制等手段培育产业,让农民画成为群众增收项目,最终实现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郭华说。

记者手记:拥抱时代,方有更大舞台

近日,记者踏上宜君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得以近距离接触宜君农民画创作群体。宜君农民画传承人韩淑凤现在已经收了十几个徒弟,她的女儿会剪纸,儿子会上色。她还经常与当地其他传承人去外地交流和辅导农民创作,用实际行动感染更多农民群众,让他们愿意成为农民画创作的一员。

郭华长期从事民间艺术的搜集、整理、辅导、培训、研究等工作,是宜君农民画的主要创作者和组织者。在他看来,宜君农民画骨干力量年龄偏大,仍需进一步补充后备力量。同时,农民画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学成,只有通过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才有可能实现良性发展。

从长远发展来看,宜君农民画要走持续摸索转化、创新的路子,才能不断释放新活力。

首先,创作者是保护和发展传统艺术的主体,宜君可继续发挥农民画创作骨干力量的引领带动作用,持续为农民画的发展和壮大营造良好的环境,力争使全县涌现一批展现新时代、新气象的作品,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又推动自身传承创新。

其次,应谋求产业化发展之路,培育地方文化艺术品牌,挖掘农民画的市场潜力,让创作者得实惠、有干劲,让农民画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富民产业。

以较早进入市场的上海金山农民画为例,金山农民画在创作方向、艺术手法、运营方式、理论研究等方面不断寻求创新突破,着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拓展衍生品设计转化路径,培育地方文化艺术品牌,推动金山农民画与农业、旅游业、会展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让村民得到实惠,也为乡村社区生产生活注入内生动力。

宜君农民画诞生于田野,表现和反映农村生活,承载着乡愁和记忆。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追求,宜君农民画的价值愈发凸显。要想农民画有更大作为,应主动适应数字化时代,通过微电影、动漫、文创设计等载体生动展现农民画的深厚底蕴,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爱上农民画。同时,不妨借鉴上海金山农民画的一些做法,继续在文创转化、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增强自身竞争力。(记者 赵杨博)

编辑:胡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