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一边翻看着潘皓手机里100位老红军的画像,杨毅(右)一边嘴里喃喃地细数着,直到看到老伴儿的画像,她眼睛一亮凑了过来说:“哟,画得真好!”
潘皓正在为老红军杨光明画肖像。
每次凝望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潘皓总能回忆起当时创作的情景。记者 李旭佳摄
在北京开幕的“英雄礼赞——老红军与潘皓的再长征”展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打卡”。
这是一件再也没有人能够完成的事情。
一名画家,一个团队,从延安出发,历时3年,历经艰难,跨越24个省市,行程5万多公里,走访125位老红军,以现场写生的方式完成了100幅老红军肖像,为共和国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资料。
这是一次抢救性的文化保护项目。
詹大南、杨永松、邹衍、黎光、张力雄、姜钟……画中这些面孔,在那场举世闻名的长征中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征服了人类极限,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工农红军(以下简称红军)。画家潘皓用自己的画笔抢救性地勾勒出这些老英雄的风骨神采,用艺术的方式将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
6月26日,“英雄礼赞——老红军与潘皓的再长征”展在北京市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馆开幕,100张震撼人心的面孔背后,是100个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的英雄故事。
历经岁月,长河奔腾。红军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嵌印在共和国的基石中,构成了一部壮丽的红军英雄谱——
再启征程 “黑夜之光”从延安出发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英雄?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写生机会,也许潘皓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3年前的夏天,中央美术学院组织了一批教师来延安进行写生创作。落单的教授潘皓夜晚从火车站出来经过宝塔山时,他惊呆了。
这是他第一次来延安,也是第一次见到宝塔山。
“宝塔是民族危难时的希望之光,是那个时代的象征。那晚的宝塔在五光十色的荧光灯照耀下,让我心潮澎湃。”激情瞬间在时年56岁的潘皓心里“迸发”,他让司机绕宝塔山转了两圈才离开。
宝塔山,光明的象征。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大批文艺青年汹涌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熔炉,接受革命的洗礼,在血与火的交战中,他们用文艺的力量唱响了雄浑激荡的战斗旋律。
“当时无数人奔赴延安,以笔为枪用艺术的形式呈现炽热的爱国情怀,创作出无数鼓舞人心的文学艺术作品。”夜空下的宝塔山激起了这位教授的创作热情。
次日,一幅240cm×120cm尺寸的巨幅画作在宝塔山下完成了,惊艳了在场所有人。“宝塔山是延安精神的象征,我为这幅画起名《黑夜之光》。”潘皓告诉记者,随后他去延安八一敬老院为几位老红军创作肖像。
也正是这次偶然的创作,让潘皓深刻了解了这个英雄的群体。
“老人眼神慈祥、衣着朴素,要不是别人说我根本想不到他是老红军。”画101岁的王步福时,潘皓被眼前的老人打动了,当晚在创作日记里他这样写:“我凝望着老人的双眼,虽有些浑浊但仍然闪着深邃明亮的光芒,我仿佛看到了他为首长站岗,看到他参加了延安抗战胜利的大游行,看到他跟随彭德怀、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保卫延安、转战陕北的身影。”
潘皓笔下的王步福画像“写真”与“传神”相统一,作品中透溢出老红军人老志坚、一如当年的精神风采。这吸引了延安枣园美术馆馆长李旭冉的目光,两人一拍即合,萌发了为老红军画像的艺术宏愿。
“长征是中国人民革命进程中的巍峨丰碑,我们决定从延安出发在全国寻访健在的老红军,为100位老红军写生画像。”军人出身的李旭冉迅速组织摄影、摄像及联络人员会聚延安。
于是,一场艺术的“长征”开始了——
延安、南京、北京、兰州、广州、佳木斯、南昌、龙岩……3年来,他们5次出行,一路从西北到祖国最南端,在老红军的住所里、病房里、院落里作画,同时,团队还以摄影和摄像的方式全程记录下每位老红军画像背后的故事。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80多年前,在漫漫征途中,英雄的红军将士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了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在血与火中蹚出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80多年来,多少英雄血染大地?多少英雄解甲归田?
“除了健在的老红军,还有无数前行者倒在了革命的路上。我知道这件事难度很大,但必须坚持下来。”在潘皓看来,这是艺术真正为社会服务的一个“机会”,也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初心。
如何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讲述长征故事、传播主流话语?在李旭冉看来,能否成功应对这一问题关乎民族精神的传承。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英雄?
一次次潜心创作,一次次心灵洗礼,一幅幅看似“平凡”实则“不平凡”的作品背后,都在告诉潘皓答案:“千千万万的红军将士参与了民族解放和建立富强国家的伟大事业,他们是英雄亦是平凡人!”
百张面孔 背后是鲜活的红军史
6月12日的北京,太阳火辣辣的。
“戎马生涯志求江山永固,军营岁月情系百姓安宁。”驱车到99岁的“红军诗人”杨光明家时,门口的对联异常醒目。
“老头子住院很久没回来了,你们快坐。”杨光明的爱人杨毅边扇扇子边招呼我们,她腿脚不便,脸上满是汗,桌子上摆满了药瓶。
1922年出生于四川苍溪的杨光明,参加过嘉陵江、辽沈、平津等战役。瞥一眼窗外,潘皓回忆说:“那天为杨老画像时窗外光线非常柔和,所以我用自然光和平和的笔触去表现老人温和平静的气质。”
“他当时在剧团做宣传工作。笛子和马刀就是他的‘战斗’装备,因为要为大部队鼓劲加油,爬雪山过草地时他总要走在最前头。”杨毅告诉记者,长征开始时杨光明仅12岁,因为没理发穿着地主的花衣裳,总被人取笑是个女娃儿。
“1、2、3、4……”一边翻看着潘皓手机里100位老红军的画像,杨毅一边嘴里喃喃细数着,直到看到老伴儿的画像,她眼睛一亮凑了过来说:“哟,画得真好!”
在杨光明家的柜子里,用红丝绒布盖着一件“宝贝”。
这是一把镀金的仿真手枪,上面铸有“中国革命第一枪”字样。
“这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由中央军委颁发的,寓意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提起这把枪的来历,杨毅骄傲地告诉记者。
……
100位老红军,背后有100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我是吹冲锋号的,一吹敌人就怕!”“你们做手术把我的脚截掉了,我如何打日本鬼子?”“真正的军人只能在战火中锤炼而生!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告诉党中央,如果祖国需要的话,请相信我,我还可以去!”……每到一处,潘皓都会用心与老红军进行深度交流,老人的一言一语都让他心潮澎湃。
100个故事,背后是100次催人泪下的感动——
“战争年代他耳朵被炮弹震聋了,助听器也不怎么管用。”“他两救徐海东大将,击毙敌师长牛元峰,其后在抗美援朝时全歼美军‘北极熊团’——这都是詹大南将军的传奇!”……无论多晚,潘皓都会写下创作手记,对革命老前辈的崇敬是他表现人物形象的动力。
100次感动,背后是100次拼尽全力的寻找——
“最让人遗憾的,是已经和老人取得联系,但在赶往老人家的过程中,老人却离开了我们。”“我们每天和时间赛跑!最难的时候在北京40多天想尽办法只寻访到两位老红军。”……青山尚在英雄老。要寻访老红军并不容易,为保证计划顺利实施,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着每座城市。
“很多老人不具备做模特的基本条件,状态好的老人能坐半小时,状态不好的坐10多分钟。”让团队成员张涛感动的是,大部分老人都在努力坚持坐着,“在他们眼中,我似乎看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般的坚毅与执着。”
无论是在窄小的病榻上,还是在拥挤的病房里……即使作画空间很窄小,会导致人物比例和透视关系出问题,但交织在潘皓作品里的,除了英雄的神韵,还有他对肖像艺术与现实语境的探索和挖掘。“只要有老人当年的照片或者老物件,我会参照进行艺术加工,希望当年的小英雄与眼前的耄耋老人有内在关联。”
“他的画是纯粹的、是有生命力的。”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策展人红梅告诉记者,潘皓的百幅大尺寸肖像早已超越了个人肖像的范畴,为当下主题性美术创作贡献了一份独特的样本。
百幅老红军画像 助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画中的很多老英雄已经离开了我们。”6月26日,在北京如期开幕的展览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百幅大肖像‘带领’人们进入时光隧道,“穿越”回那段峥嵘岁月,感受红军当年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望着3年来的成果,潘皓却失了神。
“他们是让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浴火重生的英雄,能够用自己的手法与方式再现英雄的历史人物,我感到很幸运!”潘皓告诉记者,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些画看到这些伟大的英雄,感悟长征精神。
让团队为之震撼的是,当年红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诞生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这些平均年龄100岁的老人,却依然惦记着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
身上7处枪伤,被炸掉半只脚,至今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还做学习笔记的余新元;要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捐赠授勋将军礼服的开国少将杨永松;一顶旧的裂开了又缝合的老式“六五式”帽子,他戴了40多年,还坚持讲长征故事的张天武……
为英雄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是一次超越了绘画写生的艺术实践,是在记录历史。”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说。
红军,就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丰碑不倒,火种不灭。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这是老红军形象风采的一次集中展现,也是一位美术工作者以艺术的方式献给英雄前辈的真诚心意……正是他们的用心、用情、用力,使百幅老红军肖像成为永远的留念。”
岁月峥嵘,历史常青。
100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从整体说来是那么无敌,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提出疑问。
他们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已经很好地回答了斯诺的问题。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百幅老红军画像让我们在建党百年忆起往昔奋斗岁月,更坚定了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信心和决心。”(记者 李旭佳)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被访者提供
编辑:白琳
忒色 1月11日,在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到来之际,2025陕西省新春年货购物节暨第20届西安年货节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2025-01-11
忒色 凤翔木版年画盛于明、清,这次展出的木版年画内容丰富、制作精美,还有工具和制作方法演示,让人感受到传统民俗的年味细节 2025-01-09
忒色 此次年货节的举办,既集中展示特色商品,满足市民一站式采购需求,又使传统年俗文化与现代商业完美结合,借非遗展演等形式让古老文化于现代商业场景焕发生机,开启新春消费与文化传承新篇章 2025-01-09
忒色 市民游客在秦岭生态走廊参观 坐落于浐灞国际港奥体中心片区的长安云·“一带一路”城市展示体验中心,建筑造型犹如漂浮在灞河水岸上空的一朵云,是西安文化新地标,自建设之初就吸引了广大市民游客的目光 2025-01-09
忒色 2025-01-09
忒色 此次“福至长安 乐购双节”活动,不仅是商业促销和文旅展示的平台,更是西安城市魅力的一次全面展现 2024-12-30
忒色 银发族对演唱会热情高涨张妍妍清晰地记得今年帮父母抢9月6日张学友西安演唱会门票的那一幕 2024-12-29
忒色 “作为一座音乐之城,西安需要这样的空间,让更多人和自己喜欢的乐队近距离接触,当一座城市开始借力音乐去表达自己,触及那些同频共振的年轻人,这座城市一定会被更多的人听到、看到 2024-12-28
忒色 21部大型驻场演艺,3.6万场演出,1600万人次观演……继文博旅游热、汉服国潮热、唐诗研学热等之后,古都西安又兴起一股旅游演艺热 2024-12-27
忒色 服务主体扩容提质,新增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延川黄河乾坤湾景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咸阳市乾陵景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公示期已满,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13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一批优质文化品牌凝聚成型 2024-12-27
忒色 据介绍,西安图书馆新馆以“文化峡谷,源远流长”为题,以内装设计创造现代、自由、舒适的空间体验,呈现公共空间之美 2024-12-27